当遇到有关未成年人的恶性事件发生时,人们惊诧、痛心的同时也不禁反思,家长、学校、社会,到底该怎样努力,才能把一个孩子安全、健康地抚养长大?未成年人犯罪有何心理特征?他们因何而犯罪?当今社会又该如何预防及惩戒未成年人犯罪?近日,央广网独家专访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著名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专家她立足于40年研究基础,揭示出:社会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关键在早年,早年的重点在家庭。以下,就是李玫瑾教授从屡上报端的罪案中,总结出的关键观点: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会滞后反应,因此,人的心理特征与早期抚养有密切的关系。
3月15日,著名的心理学家李玫瑾针对邯郸三少年劫财、杀人、毁容、埋尸的系列罪恶行为发表自己看法,她认为三个恶少的家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建议:家庭按同罪刑期重罚这类父母,以法令判决其父母以相等刑期为年限,期间每笔收入都要扣除相应百分比收入作为被害家庭、被害父母养老的赔偿,让做恶少年的父母肉疼才是解决这类“生而不教”父母重视管教约束子女的溯本清源之道。
来源:央广网走遍大江南北?经常需要一线“作业”?还要有强烈的好奇心?AI盘了盘只有这个职业能符合以上要求!↓↓↓只读文字不够鲜活?那就点开视频看看!播放今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祝记录时代的新闻人节日快乐!
剃头之痛文/冯志兰五十多年后,当之雅读到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的一段话,才梳理清楚了儿时被剃光头的情绪。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之雅记不清自己当时几岁,应该还没上小学。那时,大多家庭都有四五个孩子,缺吃少穿,夏天没电扇,冬天没火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