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夜》《红色沙漠》和《放大》三部作品,分别斩获金熊奖、金狮奖和金棕榈奖,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无疑是世界级电影大师。他是意大利影坛最有争议的人物,以至于有人给他戴上“沉闷电影家”的帽子。他或许也是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外国导演,尽管真正看过他作品的人并不多。
安东尼奥尼一行首先到达北京,随后南下,先后走访了河南林县、古城苏州、南京及中共诞生地上海,用大量的镜头记录下北京的街道和行人,以及工厂、医院、田间地头、学校、幼儿园以及城市弄堂等处,总共花了22天时间,消耗了3万米胶片,最后剪出一部时长近4个小时的电影记录片。
他说,中国人只重写成文字的历史,不重保存环境中的历史。这话从—个意大利人嘴里说出来,叫人无法辩驳。1981年夏天,这位22岁的意大利“小镇青年”从米兰出发,花了整整七天,途经加来、多佛、伦敦、香港、广州、上海等城市,终于抵达了他人生中第一趟中国之行的目的地,南京。
延续《爱情事故》的主题,安东尼奥尼在《失败者》中继续讨论谋杀的话题,这部由三个分别发生在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的短片组成,按照制片方的要求,影片基本上采取客观报道混合流行的伤感主义情节剧的手法去拍摄,结果却有些不尽人意。
从「结构」上看,罗西里尼依然坚决地延续着新现实主义时期的特征,从技术层面上说,与战时「新现实主义」电影不同的是,《罗维雷将军》几乎全部在摄影棚内完成,为了在摄影棚内重现战时意大利,导演使用了一些纪录片的段落,然后用相似的棚内场景进行转接以营造真实的效果,更为突出的变化是他开始使用潘西纳变焦镜头 ,比如结尾处,「将军」和一群犯人等待死刑时,德军点名叫他们一一列队,镜头对准屋中的人们,点到谁人,镜头便推摇至其处,一个接一个,在这并不算漫长的过程中,人们一一走出牢房,突然点到「罗维雷将军」,镜头正好对准巴顿的侧脸,此时配乐到达最高音,在这个没有分切的「长镜头」中,罗西里尼完成的场面调度其实并不花哨,但仍然与其之前影像手法有所差别,此长镜头的效果不光省略了分切和剪辑的繁琐,使得摄影机尽可能完整地记录下整个过程,而是在这个镜头里,罗西里尼给了「将军」之前这些犯人清晰的中近景,让观众得以看清楚他们每个人的面容。
1974年1月30日,一篇题为《批判安东尼奥尼的题为“中国”的反华影片》一文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从此在全国掀起了批判一个意大利人的热潮,批判文章铺天盖地,各种批判会声讨会遍及全国,批判活动持续了一年,而在同年6月出版的《中国人民不可侮—批判安东尼奥尼的反华影片〈中国〉文辑》一书中结集的批判文章就有200页,因为此,安尼尼奥尼也成了世界上一部电影被“评论”次数最多的导演。
刚送走了俄罗斯电影大师影展,意大利电影大师展又来了。此次意大利电影大师展由浙江星光影视公司和浙江星光电影院公司联合主办,浙江省电影放映协会指导,将于2月25日至2月27日在德信影城杭州之翼店1号激光巨幕厅举办。
1970年代,两位外国导演来华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给一代西方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中国》影响广泛,而常被拿来与其对比的,则是荷兰导演伊文思拍摄的《愚公移山》。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