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透过轻摇的芦苇丛,露出斑驳的阳光,洒落在大运河浅浅的冰面上。与大运河的宁静不同,新春将至,相距不远一处别致的民居前,或长辈怀抱幼儿,或学童携手并肩,纷纷推门而入,这里便是天津市静海区陈官屯镇吕官屯村最新开辟的家风家训馆。“春节前回乡的人多,看到家史家训也能多一分念想。
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被称为“中国运河第一城”的江苏扬州考察。在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总书记详细了解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和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等情况。总书记为什么要重点关注大运河?从这条文化长河中,我们能够得到怎样的启迪?历经千年,大运河如何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五省市党报联动报道 共话大运河保护传承。千年运河展新韵 生生不息向未来。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途经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8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
来源:环球网 近日,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江苏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江苏扬州启动。这场活动不仅是对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的深情致敬,更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深度探寻与传承。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重要讲话精神,在大运河申遗十周年之际,人民政协网联合大运河沿线城市政协,共同开启“千年运河展新韵——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主题采访活动,回顾运河历史文脉及沿线城市申遗成功10年来在经济、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讲好运河故事,记录运河时代变迁,展现新时代运河精神。
3200公里,碧波渺渺,柳依依;2500多载,光阴轮转,映千川。大运河,穿越8个省市,传承保护利用,见证古韵焕发新生,其间35座城,大量珍贵国宝讲述着流传千百载的故事。202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千年大运河,十年浩荡行,古韵新声大运河,浩荡奔腾向未来。
近年来,城市文化的研究方式出现了重大变化,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在文化共同体理念的统摄下,将相对分散独立的城市文化进行连接与整合,由此形成跨时空的城市文化大叙事,由上海交通大学刘士林教授编著的《六千里运河二十一座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2年2月出版)可谓是这种大叙事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