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总怕冷,手脚发凉,感觉腰上,后背、肚子或者膝盖也总凉飕飕的不敢冻着,那你多半就是阳虚体质了,这时候你就得调一调了,不然平时容易没精神,老觉得身上没劲犯困,然后还老拉肚子,就算吃的一样,但别人没事你就老窜稀。
第三种理解就是阴虚和阳虚中间是会互相转化的,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意思,这就是张景岳之前那副著名的对联,我以前跟大家也分享过,这幅对联我觉得甚至有的时候都可以把它用好的书法写好之后挂在诊室或者厅堂里。
我有个病人,来找我的时候,非常肯定的说他就是阳虚了,因为他有阳虚典型的症状:怕冷,手脚发凉,以及不敢喝凉水,喜欢喝热水,一吃凉的东西就拉肚子等症状,但奇怪的是他自己用补阳的中成药,比如附子理中丸吧,没用,效果不明显,又看网上医生科普,说脾肾相互影响,所以阳虚的话得脾肾同补,然后又去用了些脾肾双补的中成药,加大了补阳的力度,但这次不光没用,还开始上火了,他就很奇怪啊,问我为啥会这样呢,明明就是阳虚为啥怎么补都补不进去呢?
日常生活中,身边很多朋友总是感冒生病,这种情况在中医上来看大多是因为阳虚引起的。阳虚,在中医上是很常见的体质类型,这种体质多是因为体内阳气不足导致的,常以虚寒现象作为状态特征,阳虚体质的人群包括亚健康人群,慢性疾病以及年老体衰者,不过大多还是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比如说长期熬夜、夏季长时间吹空调、吃冷饮、冬天穿衣少等,另外,久病的人也会损伤体内阳气。
在这张大夫告诉你,脾阳虚,你想要调理好,你要抓住阳虚以后的特点,虽然都是脾阳虚,但是每个人表现是不一样的,脾阳虚之后主要有四大表现,每一种表现,都有适合它的中成药,所以不是一说是脾阳虚,就非要用理中丸。
阳虚不可怕,最怕最难补的就是肾阳不足。中医上,人的健康与阳气多少有关,疾病与阳气的分布相关,所以就有阳气不足都是病,阳气不到都是病的说法。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气之于人就像太阳之于万物。对人体而言,阳气的来源,一为先天,一为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