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本书的存在,都不仅仅是文字简单的笔记,而是对人心、人性的冲击与显现。每一位欣赏者,都可以带着自己的心情和理解去解读,我们存在其中,既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呼兰河传》.mp3来自西安综艺广播《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期分享的好书是《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20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内容梗概: 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禽兽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
河边唱一出野台子戏,擦了粉梳了俏辫儿,着着青的灰的黑的衣,穿蓝缎黑缎绣花鞋,纹蜻蜓莲花牡丹样,欢欢喜喜去凑个热闹,带礼的再会的相亲的吵架的什么都齐全,就是不看戏,仿佛只是找一个聚会场地,下边各自的戏比台上的更精彩;
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附近的人家,就要吃它的苦头,这泥坑子里边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泥坑里边,而且还淹过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若说用土把泥坑来填平的,一个人也没有。
1942年1月22日,“文学洛神”萧红在香港病逝。当时,萧红被庸医误诊,切开了喉管,导致无法说话、进食。临终之际,她只能拖着病躯,用纸笔写下两行字: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冷遇,身先死,心不甘,不甘。
《呼兰河传》开头,作者用诗歌一般的语言,描述了她的故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河小城冬天的严寒。《呼兰河传》就从这个严寒的冬天写起,以作者童年生活为背景,用童年的视角打造出呼兰河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揭露了封建陋习对人们生活造成的毒害和不幸,体现了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复兴希望,对穷苦人民的深刻同情,以及对爱与温暖的美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