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看了AI评诗,我有话说作为一个爱诗人,我偶尔也评论别人的作品,通过对优劣得失的褒贬,进一步探讨诗意,与更多人分享这份心灵的美好与愉悦。然而最近网上突然兴起的AI机器评诗好似一记重拳击中了我,使我有些迷糊,有些不解,甚至感受到某种压力。
编者按:日前,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上海高校学者共同发起了“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教育”系列活动工作坊。6月28日,由同济大学中文系主办的第一期工作坊“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教育与文学阅读”在同济大学召开。
“可能这群年轻人——计算机工程师和民乐演奏家,自己也没有想到,他们正在创造的奇迹!上海民族乐团不是在玩AI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对高科技的AI和古老的国乐进行了有机而色彩迷人的整合。”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曾这样评价《零·壹|中国色》。
日前,张艺谋就执导电影《三体》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团队中的AI小组已经组建,AI将帮上大忙。张艺谋导演组建AI小组的目的,是为了创新视听表达。这显然也是大势所趋。目前,AI到底会如何影响文艺领域的生态?AI创作与评论是否涉及版权问题,又应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面面观·人工智能网络文学创作】作者:欧阳友权(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院长)编者按近一段时间,本版发起的“人工智能网络文学创作”讨论持续引发关注,不少学者针对这一话题发来笔谈文章,阐述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 艺术创新: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和探索,将传统戏曲元素与现代音乐、舞蹈、舞台美术等相结合,引入交响乐队伴奏,丰富了京剧等传统戏曲的表现力,在唱腔设计上也有许多突破,产生了不少经典唱段,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
作者:于国鹏日前,张艺谋就执导电影《三体》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团队中的AI小组已经组建,AI将帮上大忙。张艺谋导演组建AI小组的目的,是为了创新视听表达。这显然也是大势所趋。目前,AI到底会如何影响文艺领域的生态?AI创作与评论是否涉及版权问题,又应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面面观·科幻文艺中的人工智能想象】 编者按前几期,我们曾探讨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如何介入文艺创作。事实上,人工智能本身也是文艺尤其是科幻文艺创作的一类耀眼题材。一方面科幻作品展示着智能发展的奇崛想象,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又把想象变为现实,同时又激发起创作者新的想象力。
影视行业强劲复苏,现实题材作品蔚为大观;造型艺术欣欣向荣,“艺术+技术”类创新展陈显著增多;舞台艺术突出现实主义风格,优质作品巡演掀观看热潮……《2023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堪称描绘了过去一年中国艺术发展的“全景图”,也是捕捉未来国内艺术发展趋势的“瞭望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