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迎来了农历甲辰龙年。龙作为十二生肖之一,是唯一由古代先民创造的祥瑞而非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凝结了中国人从古至今深厚的情感寄托——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对吉祥长寿的追求,对礼制权威的维护,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1971年,在内蒙古赤峰市出土了一件文物,该文物呈现墨绿色,长达26厘米,形状弯曲呈现“C”字,经过鉴定,这是由一块完整岫玉经过圆雕工艺制作而成。而检测出的所属年代为:新石器时代。原来,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就掌握了成熟且水平较高的琢磨技巧。
9月22日,在内蒙古赤峰市举办的中华文明的璀璨星辰——“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研讨会上,赤峰市敖汉旗元宝山红山文化积石冢考古重大成果公布。元宝山红山文化积石冢出土的玉龙,长15.8厘米,宽9.5厘米,厚3厘米。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纷打卡参观“红山文化玉龙”。甲辰龙年接近尾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新石器时代文物“红山文化玉龙”“受宠”热度不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纷打卡参观,一睹“中华第一龙”风采。游客纷纷拿起手机拍照留念。
而有这样一件国宝,完美诠释了早在新石器时期,龙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的“C”形玉龙,高26厘米,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遗址,反映了龙的早期形象,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龙,诞生于想象,充满神秘感,但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俯仰之间皆能寻到“龙”的踪迹。昂首弓身,前爪扒、后爪蹬,状似腾空飞舞。这是一条约6500年前的龙,人们用蚌壳摆塑了它,安放在逝者身旁。1987年,当考古学家打开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遗址的一处墓葬时,这条蚌塑龙得以重见天日。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春节期间,国家博物馆推出“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精选馆藏文物,展示中国“龙文化”的丰富内涵。龙年新春,国家博物馆精选200多件套馆藏文物,涵盖了青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等。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20世纪初,大时代跨度、全景式展现中国“龙文化”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