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国开展“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以来,中国对火星这颗太阳系行星的调查活动越来越频繁,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而最近,凭借着“祝融”号收集的数据,中国抢在美国前头发现了一个大秘密:在火星上可能存在远古生命。
我国“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北部乌托邦平原实施的雷达探测结果9月26日出炉,首次揭秘乌托邦平原的浅表结构:在80米深度之内,存在两套向上变细的沉积层序,这可能意味着约35亿年至32亿年以来,火星表面多次被水活动改造。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悉,该中心刘洋研究员团队基于祝融号火星车获取的短波红外光谱和导航地形相机数据,在着陆区发现了岩化的板状硬壳层,通过分析光谱数据发现,这些类似沉积岩的板状硬壳层富含含水硫酸盐等矿物。
中国祝融号火星车又有新发现了,这一项突破,对未来我国火星计划来说,是绝对有好处的。祝融号大家不陌生了,这是我国首次火星任务——天问一号火星车,高度有1米85,重量达到240公斤左右,设计寿命为3个火星月,相当于约92个地球日,而在我国祝融号进行任务期间,其实也已经实现了不少的重大成果了。
曾几何时,这颗红色的行星只能在人类视角的某一点上观察到,但是现在它拥有大量的机器人漫游者和科学设备,这些设备是由人类自己登陆的,大约60%的前往火星的航天器在完成任务之前失败了,而中国、美国甚至苏联的几项任务已经取得了成功,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收获,这是我们对火星如此了解的唯一原因!
科技日报记者陆成宽“祝融号”在火星又有新发现!基于“祝融号”观测数据,我国科研人员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在“祝融号”着陆区发现火星古风场改变的沉积层序证据,证实风沙活动记录了火星古环境随火星自转轴和冰期的变化情况。相关研究成果7月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来源:科技日报 ◎ 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通讯员 王俊芳 梁睿华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地球科学学院肖龙教授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通过综合分析“祝融号”火星车搭载的多光谱相机获取的科学数据,首次在火星表面发现海洋沉积岩的岩石学证据,证明了火星北部曾经存在过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