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4日,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专题会议“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增进民生福祉办好民生实事”举行。会上,上海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姜雪峰就近年来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内卷”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教育,是全球家长的共同课题。长期以来,无论是“哈佛女孩”“虎妈”“我的二本学生”等现象,还是“直升机父母”“鸡娃”“菜小”等词语,都在舆论场引发持久热议,一大批人被教育焦虑戳中。家长们聚会聊天,只要一提教育,绝不会冷场。
在今天的中国,教育似乎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家长为孩子的升学焦虑失眠,学生为分数熬夜刷题,教师为绩效疲于奔命,而整个社会则在“鸡娃”“海淀妈妈”“高考工厂”等标签中陷入集体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何逐渐“畸形”?
《道德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孩子刚出生时只有最基本的生命体征、出生8个月左右开始能爬、1岁左右能走&能试着说话、3岁以后可以自己独立吃饭&排便、7岁以后基本实现行动自主、15岁以后基本具备完全独立民事行为能力...
重庆瞭望微信公众号 周宝琴帮忙查询各类信息,翻译外文资料,做旅游攻略,制作海报与短视频,甚至写论文和代码……随着人工智能(AI)的迅猛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大量变化。变革带来的不仅仅是科技的突破,还有对未来的深刻焦虑。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比喻:在一个大的影院里面,大家开始是坐在各自座位上看电影,而且都可以看到屏幕的位置.但突然前面有一个观众站了起来,这样后面观众的视线就被遮挡住了,后面的观众也开始相继站了起来,于是更多的人被迫站起来看电影,甚至导致整个影院的人都站了起来,坐票实际上变成了站票,结果是所有人都变得很累,但观影的效果跟所有人都坐着时差不多甚至更差.“教育内卷”就是这样一种情形,前面的人补两门,后面补三门,逐步加码.教师和家长不断投入教育教学的劳动和压力,但是学生的成绩却没有因此而提高,水平还是原地踏步,学生的焦虑反而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