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法国《回声报》4月8日文章,原题:人类仿生机器人:中美科技新较量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秘书长苏珊娜表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已成为行业的重要现象,特别是在美国,多家企业已经开始测试并使用这类机器人。
随着特斯拉的加入,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竞赛明显提速。5月5日,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公布最新进展——已在一家工厂部署数台机器人,通过完成4680电池的分拣等工作来进行测试;行走速度较去年底提高30%以上,目前约为0.6米/秒;甚至能在工作中纠正自己的错误。
文 | 清波编辑 | 唐晓园视觉设计:星船知造正文共计:8617字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星船知造》注意到,2024年,中美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刷屏重点已经出现明显分野。今年美国公司的刷屏重点是展现一定的进化能力。
从特斯拉Optimus的量产计划到中国优必选Walker S1的工厂实训,从四足机器人的速度突破到开源生态的崛起,这一领域的创新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重塑生产与生活方式。### 一、技术突破:从实验室迈向工厂与家庭。
《瞭望》新闻周刊 从技术布局上看,中国研究团队的技术储备覆盖了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人机映射、机器智能等技术路线,在部分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我们的制造业和全工业体系产生的数据,是不同的物理对象进行交互的物理过程,以实体产业作为支撑,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数据,比网上的数据更有价值。
(本文作者李超,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科技决定人形机器人“出生”,宏观变量影响其“成长”,宏观权衡探寻趋势,乘风而为事半功倍。在宏观决策视角下,人形机器人宏观级量产进程或将面临两难权衡,即就业冲击这一“成长的烦恼”。“烦恼的纾解”大概率需要经济增长等宏观对冲。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 陈子帅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冯亚仁】编者的话:“不管你喜不喜欢,很快我们的世界将充满行走在人群中的机器人,它们不是科幻电影中的笨重机器,而是像人类一样优雅和灵活。”美国福克斯新闻网22日发出如此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