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数博会)上,参观者在体验某AI创作平台。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摄仅需输入寥寥数语或部分情节要素,便能生产出一篇文通字顺的文学作品——如今,这样的场景已经屡见不鲜。然而在为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也让不少专业作者感受到了威胁。
大模型时代的AI产品是什么样子?终局又在哪里?5月30日,2024百度移动生态万象大会在苏州召开。大会上,百度副总裁、文库事业部负责人王颖表示,“理想的AI,应该端到端解决问题,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让产品像人一样工作。这些,大模型重构后的百度文库都做到了。
日前,“芙蓉文学双年榜”在湖南长沙铜官窑举办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AI时代文学的创作走向与价值归依”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大家认为,面对AI这样一个“超级学霸”,作家要保持独特的文学表达,摆脱陈词滥调的、平庸的写作。
11月24日,知名艺术家蔡国强与团队量身开发的人工智能模型cAI™(读作AI Cai)在澳门海事工房1号呈现展览“cAI™️:灵魂扫描”。与过往办展不同,这一次,蔡国强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其团队开发的AI模型,呈现学习艺术经验后的AI创作的作品。
AI能够替代网文写手吗?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认为,这将发生在不久的将来。近日,王峰带领的团队发布了一篇使用国产大模型创作的百万字人工智能玄幻小说。王峰团队在研究网络文学作品情节结构的基础上,测试了大量提示词和不同国产大模型,最后构建出一套玄幻小说提示词。
智绘亦庄新蓝图,携手AI创未来。12月1日,由北京经开区工委宣传文化部主办,尚亦城(北京)科技会展有限公司、爱诗科技、故事接龙社区支持的2024视听AI创作大赛总决赛在中国(北京)高新视听产业园圆满落下帷幕。
新华社图表,北京,2024年11月1日随着网络文学大模型推出、AI创作的小说问世,AI生成内容引发的争议进入文学创作领域。有人认为AI辅助创作为网络文学作者提供灵感,也有人担心AI会抢了作者“饭碗”。AI生成的内容是否有著作权?AI与创作者之间的关系,未来走向何方?
充电赋能 以学促干12月6日由湖里区委宣传部举办的“湖里融媒月享会”系列培训第十二期开讲本期培训邀请到了南方都市报视频部原主任腾讯公司企业文化部原四级专家雇员梁音为大家带来专题培训《如何成为AI智时代的超级内容创作者》梁老师从“理解大语言模型”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AI技术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