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4年第1期作者:任慕华,许嘉钰,张琨,刘章韬,周萧超,张婷婷,郝吉明来源:我国绿色环保产业“四链”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4,26(1):59-67.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7日讯(记者柳莺 通讯员武经宣)3月7日,记者从绿色环保产业链工作推进会上获悉,2023年,武汉市绿色环保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营收超过亿元企业有94家,营收占整个产业比例达95%,产业集中度较高。
据甘肃日报报道6月14日上午,甘肃省绿色环保产业链招商引资推介会暨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兰州举行。近年来,甘肃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守环境质量安全底线,以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为抓手,推动生态保护治理与发展生态经济有机衔接、互促共进。
原标题:【强信心 看发展】武威着力建强绿色环保产业链中国甘肃网2月2日讯据甘肃日报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2023年以来,武威市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生态修复、污染防治、国土绿化、防沙治沙、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抓系统谋划建链,抓项目建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4月10日电 (记者李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速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成为生态环保产业的关键新赛道。生态环保产业应顺应新形势,从传统的污染治理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面升级。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背景下,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各国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税收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各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
“生物质能利用,是个新名词,是除风电、光伏、核电等能源外的一种清洁能源,它让田间秸秆、餐厨垃圾等成为重要的原料。与传统供暖不同,生物质能实现了绿色生产和绿色循环,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解决农林废弃物环境问题,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生物质利用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年11月,恰逢我国与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发布“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满一周年。2023年,国家发布《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至此,“以竹代塑”开始进入发展“快车道”。
【生态环境部:大力推进绿色环保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财联社5月28日电,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主持召开部党组会议,会议要求,要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开展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统筹推进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
1月9日,记者从襄城区了解到,鄂西北新型绿色环保表面处理产业园已落户襄城经济开发区余家湖,该项目预计总投资30亿元,将打造襄阳首个表面处理产业集聚示范区,项目建成后对于加快推进“144”产业集群和“6+2”重点产业建设,加速催生新质生产力有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近10年来,全社会环保投资年均增长10%,带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测算,2022年,生态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达2.22万亿元。然而,并非所有从业者都能从中分一杯羹,起源于末端治理,以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服务为主的传统环保产业已进入平台期。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赵方园) “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绿色金融作为坚实后盾,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未来绿色金融在推动经济绿色转型过程中也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9月23-25日,2024中国环博会深圳展,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新馆)举行。23日下午,在展会同期,广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召开第六届广东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下称“高质量发展大会”)主旨论坛,拉开本届高质量发展大会的序幕。
中新网江苏新闻12月6日电 题:盐城环保科技城:绿色低碳发展催生“新环保”产业作者 袁登国曾以烟气治理、水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土壤修复为主导产业的江苏盐城环保科技城,伴随着绿色低碳发展的澎湃浪潮,如今正从末端治理向节能、减排、降碳、循环利用等方向全面延伸,催生了“双碳”目标下
“当前,我国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重点、根本动力、有效路径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王志斌致辞表示。4月10日-12日,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2024)暨第六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北京举办。
每经记者:刘志远 每经编辑:陈俊杰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绿色环保与低碳行业正站在新的起点上。技术创新将继续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随着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氢能技术、智能电网等前沿技术发展,行业将迎来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