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不是一个多么高产的作家,但作品却是少而精,他的小说就是很明显地写人性、写现实的生活,早期小说更有许多暴力、死亡、人性之恶,看让人看得很有味,值得让人细品。《活着》《活着》应该算是余华最出名的代表作了吧,这部小说所获的荣誉也很多。
#首发创作赛#提到余华,给人第一印象就是才华横溢。他的《活着》《兄弟》《第七天》《许三观卖血记》都是耳熟能详的大作。在他的笔下,总是让人感到苦难、现实、荒诞。这样的文字,不得不让人以为,这一定是位“严肃”的作者。相反的是,现实中余华,非常有趣。
一、活着《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从内战到新中国成立后50年的所有灾难,破产、被抓壮丁、经历战争逃亡、然后是新中国成立后物质极度匮乏条件下的一系列运动,父母、子女、爱妻、外孙一个个相继离世,丢家丧子,最终孤身一人,与衰老、无力、病痛相伴。
文/栗弗“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余华读《活着》时还在高中,犹记得当时的阅读体验,是伴随全身战栗的一种恐惧感。
看余华的《黄昏里的男孩》,过程是痛苦的,找不到原因,但是有感受。故事采用倒叙手法,水果摊儿商贩孙福,捉住了偷苹果的小男孩儿,折断其一个手指,之后又用绳子绑住他,逼迫他站在摊位前一直大喊自己是个小偷,直到太阳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