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圣诞节,最早的记忆可以远到90年代末,之前小城还没洋气到过洋节。我收到的第一张圣诞贺卡也那个时候,是一张带着体温的贺卡,来自于隔壁班一个同学滕。对于我们是如何认识的,两人有不同说法,就像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一样,站在阳光下的位置不同,得到的影子不一,记忆和回忆都有别。
曾经如漫天雪花,而今却寥若晨星。风行一时的贺岁卡片,送来过多少温馨的祝福与问候,留下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与怀念。1985年圣诞前夕,在著名美国侨领、著名化学家、波士顿学院潘毓刚教授家的墙壁上,张贴着二百余张寄自世界各地的贺卡。岁月如河,友情是歌。感恩师友,难忘你我。
孙正国新年互送贺年卡是我国传统的民间习俗。贺年卡源于汉代官吏和士大夫阶层开展社会交流的名帖,初为竹木制品,上刻姓名、官职等身份信息,因为材质以木为主,所以称为“名刺”。一些地位高、社交广、影响大的官吏,收到的名刺较多,他们往往在门外设一个箱盒来接收,又称为“接福”。
临近春节,在杭州庆春路文化用品市场,这里春节贺卡、请帖、红包,各种款式应有尽有。段大姐是市场最早的一批商户,她说,杭州庆春路文化用品市场是1994年开业的,是当时杭州第一家文化用品市场,自己经营了20多年贺卡生意。
#头条创作挑战赛#1995年春晚应该说是节目很时尚,质量也很高的一届,其中歌曲都是流行歌曲,全都是大街小巷广为传唱的。而港台歌星刘德华,孟庭苇也是走红的偶像。小品也是不错,其中赵丽蓉的封神代表作之一《如此包装》诞生,媲美《打工奇遇》。
张老先生收藏的部分贺年卡。福州新闻网1月26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胡一晟 文/摄)对于上世纪9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来说,买贺卡、写祝福、送贺卡都是儿时过年前必做的事情。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纸质贺年卡已远离我们的生活,但却长存在许多人记忆深处,一些有心人还有保存、搜集老贺卡的爱好。
时间如光串起一个个镜头定格下的瞬间那是岁月激荡起的阵阵回响在2024年的最后一天让我们一起翻开“时光相册”在照片里重温岁末年初的憧憬与祝福1961年岁末,在北京各艺术院校的新年联欢晚会上,姑娘们在交换礼物后成了朋友。
古称“贺正”,亦称“贺年”“贺岁”。民间春节期间传统行事。清末民初,正月初一家中拜年次序依次为:首拜天地神祇,次拜祖先牌位,再拜高堂长辈,最后合家卑幼依次相拜。对尊长行大礼,对儿童要给压岁钱,平辈间拱手致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