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木草堂的前身叫邱氏书室,是清朝嘉庆年间增城举人邱觉黉倡议,广东省内邱姓族人集资兴建,作为省内各县邱姓考生参加省试的宿舍,这块地皮原来属于彭家公馆,邱姓族人花了2000两白银买下来,于清嘉庆九年动工,1806年落成,共耗资近5万两白银。
第一个问题是. 缺乏政治手腕:光绪皇帝在政治手腕上显得较为稚嫩,无法在与慈禧的权力争斗中占据上风。历史上有许多雄才大略的帝王,比如汉武帝,也是先学当皇帝,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慢慢成长,等羽翼丰满,再一举夺权。
李提摩太传教士推动维新变法,直接摄政清朝内阁,慈禧及时制止,大清免遭浩劫。经苏慧廉从李提摩太私人信件中查证李提摩太向光绪帝建议任用的四名外国阁员,他们是: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汇丰银行大班英国人艾迪斯,前美国国务卿、李鸿章的顾问则是美国人科士达和天津税务司美国人杜德维;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高徒,他们因策动公车上书,变法维新,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康梁因此齐名,成为彪炳史册的启蒙思想家。曾几何时,他们风雨同舟,肝胆相照。可当梁启超洞察其师背离真理、滞碍进步时,他会怎样抉择呢?康梁政治上分歧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由此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清朝的“戊戌变法”是发生在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发生在农历“戊戌年”,因此叫戊戌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