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文学小辈谈贾平凹先生的《废都》一书!(之三) 郭晨峰昨天,在我发出了“文坛锐评:一名文学小辈谈贾平凹先生的《废都》一书!(之二)”一文后,有一位热心网友在文后发来这样一条留言:路遥举足轻重了吗?小辈怎说?老朽为何?我看后琢磨了一下这三句问话,便给予了这位网友这样的回复:您好!
作家路遥已经病得很重,不得不住院治疗。有一天,一个文艺女青年闯入病房,扶起路遥,让他签名。此时的路遥,面色蜡黄,声音微弱,瘦得皮包骨头。他看看对方,苦涩着,笑出两滴眼泪,然后颤抖地签下自己的名字。护士很气愤:这也太过分了,路遥老师病得这么厉害,她怎么忍心打扰?
这一年,路遥才42岁,带着不舍的他终于还是走了,路遥的一生始终和“穷”字联系在一起,死了,死了,一切百了,可是直到死,他还有一万多元的借款还没还上,你不能想,路遥的遗产除了大量的书稿,还有一张10000多元的借条。
中篇小说《人生》还在持续走红时,身处“名人”效应而带来的众多且五花八门的繁杂事务中的路遥,在好不容易冷静下来后,对自己已有的创作进行了清醒地检讨和反省。路遥发现文坛上已经有了一种对自己创作水平的论断:有人认为《人生》是他不可能再逾越的一个高度。
文|小楚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在这光怪陆离的世界,多的是浑浑噩噩,为了活而活的人。可能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找不到活着的意义。在不断的内耗与自愈间不断的拉扯,最终茫然的走完这一生。
路遥(1949年—1992年) 资料图片《人生》1982年版 资料图片《平凡的世界》1986年版 资料图片一九八四年,由路遥小说《人生》改编的同名电影剧照。资料图片路遥(左四)与贾平凹(左三)、陈忠实(右一)等人合影,三人被称为陕西文学界的“三驾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