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宜昌3月27日电 题:全人工繁殖中华鲟如何适应自然环境?记者 郭晓莹又到放流季,一批子二代中华鲟将陆续踏上“回家”的旅程。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物种保护技术学科组组长杜合军博士近日接受记者专访,揭秘这些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如何“学习”适应自然环境。
极目新闻记者 陈凌墨 赵贝视频剪辑 赵鹏11月9日,初冬的阳光时隐时现,浓淡相宜的磨基山色,映衬着江面的水鸟和航船。磨基山下的科考站“水温21摄氏度,今天适合探测。”上午9时许,随着“中渔科505”号科考船出港,2021年长江中华鲟产卵场科考调查在宜昌市渔政码头正式启动。
很多生活在内陆的人们能够吃到新鲜海产鱼类的次数有限,经常食用的大多是淡水鱼。一般人们认为,海鱼比淡水鱼高级,但并非绝对如此。例如我国的松江鲈鱼就是淡水鱼,但尼克松访华品尝过此鱼后,回国大加宣扬,以至后来英国女王访华也点名要吃“尼克松鱼”。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3月28日,在湖北宜昌20余万尾不同年龄梯队的中华鲟被放归长江。中华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1.4亿年,被誉为“水中大熊猫”。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持续开展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截至2023年已向长江放流中华鲟超过800万尾。
长江上海江段每年都要进行中华鲟的增殖放流,今年的活动将从4月12日开始。这几天,在上海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研究中心,工作人员正在给即将放流的中华鲟做体检。总台记者 盛瑾瑜:今天要对中华鲟进行两项体检。一项是水下的体检,另外一项是短暂离开水池的检查。
2021年1月1日,长江十年禁渔正式启动,禁渔范围包括长江干流,长江口禁捕管理区,鄱阳湖、洞庭湖等通江湖泊,大渡河、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汉江等重要支流,还有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以及各地确定纳入禁捕范围的其他重点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