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手指,就能监测、控制大棚的实时环境数据;点点智能设备,大棚里铺设的管道就能自动喷施水和有机肥;打开可追溯体系,瓜果蔬菜长势情况一目了然……在文登区宋村镇康菜源农业项目的蔬菜大棚里,处处尽显“科技范儿”。
中新网安徽新闻5月21日电(通讯员 沈欣琦)“这就是我们家的蔬菜大棚,你们要是傍晚来看的话,这条小路上全是我们摘好准备装车运走的蔬菜。”上午十点三十分,伴随着负责人田立宏骄傲的话语,我们走进了旌德县三溪镇铭宏家庭农场蔬菜种植基地。
近日,走进十三师红星一场一连职工李建波种植的雪莲菇大棚里,一簇簇雪莲菇破土而出,色白体硕,状若雪莲。李建波正忙着采摘、装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种了4000多包雪莲菇,现已成熟上市,产量在3吨左右,预计一座棚的总产值有三四万元。”李建波说。
来源:南京日报 在南京,温室大棚“越长越大”,最新出现的“巨无霸”大棚规模更是堪比足球场——占地动辄达10亩甚至20亩,内部各种传感器一应俱全,温度、湿度自动调节,水肥灌溉一键启动。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设施农业总产值255亿元,总面积达到83万亩。
产业发展是引领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我市各地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大棚经济,使“菜篮子”托起乡村振兴致富梦。冬季是大棚蔬菜产业发展旺季。这段时间,垣曲县长直乡源峪村的大棚芥菜喜获丰收。村民们在大棚里忙着采收、分拣,一派繁忙的景象。
近日,走进昔阳县东冶头镇东冶头村的现代农耕产业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现代化十足的大棚设施。这些大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塑料薄膜覆盖,而是融合了众多高科技元素的智慧农业结晶。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来源:【三秦都市报】初春时节,西安市阎良区农业园区的大棚里浓浓的绿意展现着勃勃生机,早春瓜菜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种植户喜笑颜开。“老农人”一年四季忙种菜腰包渐鼓3月17日,记者走进武屯街道国强现代农业园区,田间大棚连接成片,棚内蔬菜生机盎然。
来源:甘肃日报 大地回春,农事渐起。走进庄浪县万泉镇设施蔬菜产业园温室大棚,工人们搅拌基质、播撒种子、浇水灌溉……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这座大棚培育的是西红柿苗,有3500盘左右,10天左右出苗,出苗后60至70天,还要经过筛选再出售。
“除了蔬菜,我们大棚里还有水果,阳光玫瑰马上就能上市了。”安徽省涡阳县星园街道赵瓦房村党总支书记朱志伟说道。赵瓦房村曾是贫困村,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2户、364人,贫困发生率达10%,当时村民还固守着“一麦一豆”的传统种植习惯,村里也没有产业,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
“吊蔓要在黄瓜植株长出7至8片叶、龙头下弯时进行……”10月2日,62岁的寿光蔬菜技术员徐少华正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处无土栽培大棚内,指导当地工人管理黄瓜、茄子等作物。1989年,寿光三元朱村建起了全国最早的冬暖式大棚,成为中国设施农业的发源地。徐少华是当时带头的17名党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