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京师,现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那么,在古代中国,“京”指什么,有没有叫作“京”的地方?京师、北京又分别指代哪里?我们尝试从文献典籍中探寻“京”“京师”“北京”含义之演变,并从地名演变过程,一探今日“北京”之前世今生。一、“京”字的本义及引申义“京”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此部分以皇宫建筑、装饰、京城环境等叙述为主,朝鲜使节前往明朝,进入首都之后多半都会对皇宫有些记录,郑梦周在洪武五年时至中国,在《赴南诗》写道〈入京〉一诗:“江南形胜地,千古石头城,绿水环全阙,青山绕玉京,一人中建极,万国此朝正,我一乘查至,宛如天上行。”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具体信息来源已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编辑 阿垚说文解字中把“京”解释为一种高大的建筑物。后来引申为首都。中华上下五千年,历经24个朝代。自夏朝以来一共有过217座首都。曾经叫过“京”的城市更是数不胜数。可随着历史的洪流。
中国现在古都协会评定十大古都,本来一直到民国初年中国的古都就有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四大古都没有任何争议。直到1920年出现了第五古都开封。四大古都这个开封是战国时期魏国都城大梁,五代时期有四个都定都在这里。
公元1644年,清朝开始入主中原,历经10多年时间以后,清朝逐步消灭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和南明势力,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一个问题出现了,清朝疆域辽阔,定鼎中原以后,清朝为何定都北京,而没有选择长安、洛阳等传统都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