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北京大学2024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4000余名北大本科生获得学士学位,迎来新征程。在面向毕业生们的“最后一课”上,北大校长龚旗煌说,今年的毕业生中有900人是“强基计划”的首届毕业生,未来将在基础研究领域继续深造。
刘永坦一生专注国之重器——新体制雷达的研究,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科学家精神。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著名的“李约瑟之问”,在世界科技成果中,中国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一直占据54%以上的领先地位,到19世纪骤降为0.4%,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很多贡献,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
今天的江苏,群星熠熠,闪耀着科技之光!全省科技大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上午在南京召开。2023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的得主们走上领奖台,在聚光灯下接受江苏科技界的至高荣誉和礼赞。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高光时刻,更是江苏科技发展的荣耀瞬间!
前不久,在多位诺贝尔奖得主、院士专家出席的2023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开幕式上,牛津大学教授亨利·斯奈斯、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楼雄文、清华大学教授张强等三位青年科学家站“C位”,成为全场的焦点。因在能源材料等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他们获得了首届“可持续发展青年科学家奖”。
高校应自觉对标“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新要求,准确把握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以“四个坚持”做“四有科研”,撬动科学研究范式和科研组织模式变革,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本报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杨宝光)12月14日至15日,“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日”全国活动月暨中青科协成立30周年主题活动在江苏南京举办。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徐晓,江苏省委副书记、省委组织部部长沈莹出席会议并致辞。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在11月7日召开的江苏“全省科技大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青年科技人才的表现格外亮眼。超过41%的获奖项目由4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领军人才领衔完成,其中,有13名“80后”人才斩获一等奖项目,这一数字创下了历年之最。
来源:科技日报 破除“唯论文”评价,用研究成果“说话”;不看“帽子”看方向,让科研人员勇闯“无人区”;构建多维分类评价体系,使离岗创业“进出自如”……2022年9月23日,为推动解决科技人才评价中的突出问题,科技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确定在上海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作为上海首批三个基础型研究特区之一的中科院上海分院的院长,胡金波希望这个技术研究特区是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来开展基础研究的,基础研究是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
在贵州滴水滩瀑布进行瀑降的二人,一位三十多岁的女性和一位六十多岁的男性,命丧瀑布!不久前,一位天之骄女准飞行员的女大学生命丧可可西里无人区!这一系列的事件,无一不是大自然呈现的杀机,以及是“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再版,这些人到底怎么了?他们的精神世界里是什么在主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