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代的众生,眼睛果报很坏,虽然没有瞎,却得靠玻璃生活;不袈上一副玻璃镜,对面不相识,这个滋味不好受。这个时代物质文明的果报愈来愈好,众生果报却愈来愈差。——《药师经的济世观》譬如我的眼睛,现在也快要同他们一样失明了。
插画:张彪内容导读:文字语言乃工具,经史子集是扇窗。推窗人人可见风景,抵达却要依个人之修行【南怀瑾小传】(1918.3.18—2012.9.29)学者,国学大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1918年出生于浙江乐清柳市区地团乡地团叶里,抗日战争时期投笔从戎。
学禅,禅宗有一句话—— “不破本参不入山”。第六意识初关不破,入山都没有资格。“不到重关不闭关”,真正要闭关要到了“远行地”以后的,第八“不动地”的重关境界才可以闭关。真正的闭关关房里一本书都不准有的,佛经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就是一个茶杯一个碗,然后有个坐的地方。
面对如此赞誉,南怀瑾先生在老年,却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如此感慨:“从十几岁起我就想做一个普通人,只想自己在蓬门陋巷,教几个小小的蒙童,了此一生。但是,我这个人运气不好,这八九十年,一百年之间,像国家民族的命运一样,生于忧患,死于忧患。”
十个人九个近视,眼神不好几乎成了每个人的共同点,信息时代该如何保护我们的眼睛?现代眼睛医学已经形成的一个产业,涉及一大批人的利益,他们不会告诉你怎么降低度数,怎么保护眼睛不近视,从来讲的都是那个眼镜最轻,隐形眼镜比普通眼镜方便,这个眼镜防蓝光,这个眼镜可以变色,这个眼镜镜架是钛合金,眼镜度数要和眼睛度数匹配,眼镜度数该调整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