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雷蕴含2月1日,春节档电影《封神2》正在热映,票房突破8亿。片中精美的服装、道具和场景引发讨论。与此同时,历史真实与影视作品的改编也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对此,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殷墟考古队长唐际根。
红星新闻记者今日获悉:妇好墓的发现者、著名考古学家郑振香于3月14日晚因病去世,享年95岁。郑振香出生于1929年,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1959年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工作,是新中国第一代女性考古工作者。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微信公号3月15日发布郑振香先生讣告。全文如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郑振香先生,因病于2024年3月14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郑振香先生1929年出生于河北省东光县。1950年毕业于河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本报记者 李力殷墟的发现和发掘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资料,深化了我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识,也促进了考古学的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它的发现和研究,不仅是中国考古学界的一大骄傲,也是全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河财立方 记者 裴熔熔】在3月5日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讲述了坚守殷墟考古一线25年背后的故事。“2000年底在前辈的带领之下,我们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和大雪,发掘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商代高等级贵族墓。
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在河南安阳正式开馆。洹水之滨,一座青铜色的博物馆拔地而起,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馆内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贵文物属首次亮相,描绘出一幅商王朝全景图。
□新华社记者 刘雅鸣 桂娟“激情”“富有想像力”“热血青年”“闯劲”“意识超前”“性格鲜明”……描述一位考古学家,这一系列词汇通常是并不多见的。但在唐际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身上,由周边人随口提及的这几个词,构成了他的关键词。
中新社北京3月15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5日发布讣告: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曾主持和参加殷墟妇好墓等系列重要遗址遗存发掘研究工作的郑振香研究员,因病于2024年3月14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
来源:人民日报 图①:殷墟王陵区出土的石兽。图②:大司空村东地出土无字卜骨。图③:陶家营遗址出土的青铜钺。图④:邵家棚遗址出土的饕餮纹分裆柱足青铜鼎。图⑤:观众们参观“从殷墟到大邑商—新时代殷墟考古新发现成果展”。
□本报记者 李林 杨之甜殷墟“考古十兄弟”是指一群在中国现代考古学领域有着重要贡献的考古学家,他们都参与了殷墟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的主要奠基者石璋如(1902—2004年,河南偃师人)就是其中之一。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诗经》中的商代,浪漫而富有想象。120多年前,甲骨文的横空出世,拨开了尘封3000多年的商王朝的层层迷雾,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90多年前,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在安阳小屯村挥下第一锹,正式拉开殷墟科学考古帷幕。
来源:【三门峡日报-中国三门峡网】甲骨文百人谈读“甲骨日记” 探商代文明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考古学家岳洪彬主编的科普作品《藏在甲骨文里的商文明》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1月10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岳洪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