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淑先本草银耳,是我用时一个多月才选定的一个产品。这个产品是我选品以来最最纠结的一次。今天先和大家聊聊,银耳产品在我的选品过程中,纠结点到底是什么?我为什么会那么的纠结?在聊这个话题之前,我有必要跟大家说明一下情况,也就是我的选品标准和选品理念。
李唯一“这么饱满、厚实的耳片还是第一次见,古田银耳前景光明。”11月25日,银耳新菌株HT108在宁德市古田县大桥镇沂洋村银耳种植基地迎来第4批次现场测产,对着菇房内疏密有致的新品种袋栽银耳,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孙淑静不禁发出感慨。
2021年12月3日,圣耳创始人姚淑先创业纪录片《88岁老人与“银花”》在CCTV-17农业农村频道《致富经》栏目中播出,节目中讲述了姚淑先花费了13年心血1000多次实验,最终培育出本草银耳——圣耳。
古田银耳,福建省古田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古田县是“中国食用菌之都”、“银耳之乡”,银耳人工栽培历史悠久,以盛产银耳和银耳栽培技术先进而声名远播,成为全中国学习的榜样。所产的产品朵型圆整、色泽鲜艳、口感滑嫩、营养丰富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城市之问:一直以来,在不少人的认知中,吃菌子就要到云南。但在我国东南部的福建省宁德市,还藏着一个盛产食用菌的小城——古田。古田县有着“中国食用菌之都”的称号,在众多菌类中,古田银耳最为知名。一组来自古田县官方的数据:2023年古田县银耳产量达39.6万吨(鲜品),产值18.
东南网10月15日报道(本网记者 郑晓丹 颜财斌)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发布关于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方案,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开发服务处处长牛萍在具体调研中发现,战略科学家不足、复合型人才稀少、产业人才短缺成为当前“双碳”科技人才市场的主要特点。
人民网记者 林盈一斤银耳百担粮。银耳,是中国传统滋补上品,有“菌中之冠”之称的银耳在20世纪中旬仍是稀有的餐桌“奢侈品”。短短半个多世纪,银耳已成为百姓餐桌常客,这样的转变与福建宁德的小城古田密切相关。
波光粼粼的翠屏湖,宛若一颗明珠镶嵌于崇山峻岭中。这是福建省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水清岸绿的背后,是古田人的迁城记忆。舍下良田家厝,与故园告别……这样的移民场景,30年内在古田“上演”了两次。国家“一五”计划项目古田溪水电站和国家“七五”计划项目水口水电站的库区都涉及古田,累计移民6.
近日,北京大学海西发展研究会与环三都澳发展研究会2020年“力行计划”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古田开展为期3天的调研和学习,相继参访了姚淑先本草银耳生产基地、吉巷乡坂中村、古田临水宫、中国古田食用菌博物馆、福泉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屏湖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古田县人才主题展示馆、十方田商贸有限公司等地。
人民网记者 林盈波光粼粼的翠屏湖,宛若一颗明珠镶嵌于崇山峻岭中。这是福建省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水清岸绿的背后,是古田人的迁城记忆。舍下良田家厝,与故园告别……这样的移民场景,30年内在古田“上演”了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