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xueke-4 01 古文是何时死的? 我们研究古代文学,可以推知当战国的时候中国的文体已不能与语体一致了。战国时,各地方言很不统一。孟轲说: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
胡适是一个有争议的民国历史人物,在当时的学术界确实有一定威望,又留美,甚至比较傲慢,他的轰炸就是对白话文有贡献,胡适为人没问题,本人没问题,也希望国家好起来,就是如何发展国家路线受美国影响太大,这和胡适受的教育和环境有直接关系,当个书生没问题,但救国搞革命就不行了。
提起胡适,不同年代的人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全然不同的面貌,五四运动的浪潮中,他高举白话文的大旗,是无数青年心中的“文学先锋”,几十年过去,历史的风沙似乎模糊了他的形象,“公知鼻祖”、“文化买办”等标签又将他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那么,胡适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1据说中文系讲师嫪金源在北大哲学系读书时,同班只2人,到四年级时,另一位同学认为中国前途无望,抱电杆触电而死。嫪到毕业时,不参加毕业考,自言不要毕业文凭。但胡适认为他学得不错,便留他在北大当了讲师,教大一国文。
《舍我其谁:胡适【第四部】——国师策士》,江勇振著,联经出版公司,2018年1月版,864页。先说总的判断:本书取材丰富,观点鲜明,人物刻画比较细腻,言常人所不敢言,发前人所未发,对理解和认识胡适的后半生颇有帮助,在胡适研究史上必将占有重要的地位。
“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是陈寅恪比较著名的夫子自道,对释读陈学术主张与价值判断很有意义。“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这是韩愈《答李翊书》的名言。其间的阅读范围与学业域限的核心是“尚古”;有唐一代韩愈所提倡的古文运动,本质上是要承继三代两汉至唐的道统、学统。复古的意味很浓烈。所以宋代学者苏洵说“唐三百年,文章非三代两汉当无敌”;迨清朝桐城派古文崛起,将“三代两汉”古书推崇的无以复加。
两汉时期,官府又在蜀郡设立大型工官“西工”,生产漆器、蜀锦等等。但在近日,因为考古新发现,这段历史的表述或将被修正:出土于成都青羊区字库街的秦简,不仅为成都地区首次出土的秦简,简牍上的“西工师”字迹显示,西工或在秦时已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