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黎药骨疗法传承人展示黎药骨伤治疗方法,吸引游客观看。当天,海南琼中举行“三月三”传统文化活动。黎药骨疗法指的是海南黎族人民利用天然草药进行骨伤诊疗的传统疗法,目前已入选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华网 徐志专 摄黎药骨伤疗法所用的草药“鹅不吃草”。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4月12日消息(记者 潘頔)一株益智,是保亭人民发展林下经济的作物之一,也是滋养身体的良药;一撮黄荆,是山野间不起眼的野草,也是治疗肚疼的良方……黎族医药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海南黎族人民不断总结经验,取材于大自然。
会议现场。记者 王洪旭 摄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5月18日消息(记者 王洪旭 实习生 陈璐)5月18日,海南省中医药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分会及骨科专业委员会分会2024年学术联合年会在海口举行,多位国内外知名骨伤领域专家齐聚海口,共同探讨骨伤学科前沿技术与发展。
收集验方 拯救黎族医药 文黎药专项调查小组队员在民间收集黎药验方。 昌江黎医张玉英和儿子吉信伟在整理采摘的黎药。苏晓杰 摄 戴好富从民间收集的黎族药方。苏晓杰 摄 神奇的海南黎药:验方黎医,深受黎族人尊敬。他们通医术,治百病,收费低,甚至不收费。
黎药为什么神秘,又有哪些功效?■ 海南日报记者 马珂黎族医药于世,神秘且独特。历史很长。数千年的代代传承,黎族医药凝结着黎族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与疾病对抗的独特方式。时间很紧。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相关医药知识仅靠口口相传,亟待挖掘整理,传承迫在眉睫。未来可期。
黎族医药是黎族的宝贵医药学文化遗产,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在海南黎族地区仍发挥着救治百姓疾病的重要作用,它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传统性,是黎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实践积累出来的防病治病的经验,它是海南必不可少的文化瑰宝。
黎族人是海南岛上古老的原住民,全国大约95%的黎族人生活在海南,目前主要聚居在中南部五指山地区。在3000多年的历史中,黎族人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与热带海岛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独具本土特色的文化。今天小编要说的,是祖国医药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黎药。
南海网 记者 任桐她追随爷爷的足迹,走上中医之路;她跟着爱人的脚步,扎根琼中从医……当中医专业遇上琼中这片神奇的土地,她结识了黎族医药,并从此爱上了它。莫海婷。记者 任桐 摄她是莫海婷,42岁,广西人,现任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医院书记、副院长。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4月28日消息(记者 胡丽齐)4月28日,《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医药苗医药保护与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并施行。据悉,这是海南省首部颁布施行的民族医药地方性法规,《条例》从顶层设计和法律层面为黎医药苗医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来源:三亚市人民政府_今日三亚】三亚新增7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为《崖州军话民谣》《黎族竹木器乐》《椰雕》《三亚纸泥彩塑制作技艺》《红沙月饼制作技艺》《藤桥排骨制作技艺》《黎族骨伤疗法》日前,第六批三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3月6日消息(记者任桐通讯员陈欢欢王小霏)近日,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上安乡上安中心小学操场上载歌载舞,学生们围坐在操场上欣赏着该乡南流文化表演艺术团和省级非遗传承人带来的黎族民歌民舞的表演。据了解,这是琼中上安乡政府和县文化馆共同举办的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
日前,第六批三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三亚市政府批准同意,将《崖州军话民谣》《黎族竹木器乐》《椰雕》《三亚纸泥彩塑制作技艺》《红沙月饼制作技艺》《藤桥排骨制作技艺》《黎族骨伤疗法》等7个项目列入三亚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