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人民日报10月9日社论: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纪念辛亥革命一百一十周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纪念辛亥革命,回顾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祖国统一而不懈奋斗的艰辛历程,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致力振兴中华的光辉业绩,对于发扬光大辛亥革命精神,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强大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事件,它不仅结束了封建帝制,还为中国的民主共和思想奠定了基础。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看到,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成功标志着这场全国性革命的开始,经过多次斗争,终于在1912年元旦建立了中华民国。
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古代史开启了,夏商周建立,春秋战国乱世,秦朝灭六国,汉朝强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乱世,隋唐盛世,五代十国的稳定,宋朝的繁华,元朝的大一统,明朝的日月山河,清朝的康乾盛世,这是中国古代史的辉煌。
当历史的时针指向19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华大地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到1949年新中国的曙光,这段跌宕起伏的百年历程,既是民族危亡的苦难史诗,更是中华儿女奋起抗争的壮丽篇章。让我们沿着时间的长河,重溯那些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
比如,受到北美所谓“新清史”影响的一系列作品——以马世嘉《破解边疆、破解帝国》、金光明《边地资本主义》,及金宣旼《人参与边地》等为代表——生动地揭示出:中国与周边的关系,其复杂的面向绝非“朝贡体系”一词可以概括。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丁晨楠“中美两个大国在地理空间中远隔重洋,直到今天为止真正前往对方国家亲身目睹和经历对方社会与文化者,相对于本国巨大的人口都显得寥若晨星,可以说自双方发生交际以来,彼此眼中的对方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诸种话语体系构建出来的想象体。现实生活中,双方人民对彼此了解的出发点差别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