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加大。这个时候除了养肝,也要注意“湿邪”伤身。湿气缠身,人也容易头晕乏力,四肢沉重,浮肿,腹胀腹满,还容易便秘又或者大便稀溏。那我们该如何食疗才能祛湿?又有哪些祛湿误区千万别犯呢?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又到一年“祛湿季”。本期给大家分享一下一种用药煲汤两相宜的佳品,它有“健脾祛湿第一豆”之称,那就是白扁豆!“健脾祛湿第一豆”你可能会疑问,“祛湿第一豆”不应该是赤小豆吗?首先,这不过是老百姓给的称谓,大家不必太认真。
药食同源是一个重要的中医理念,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认为每种食物都具有中药的“四性”“五味”,这一概念也指出中药与食物同源共生。白扁豆是豆科植物扁豆的成熟种子。秋冬二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取出种子,再晒干。
近期雨水增多,空气湿度大,环境也会变得潮湿,湿邪比较容易侵入人体。湿气一重,人们身体就会有沉重感,还容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甚至连大便也黏腻不爽,总之是周身都不爽利。这样一来,祛湿也成为了最近的养生重点。
又是一年仲夏到,炎炎烈日灼人恼。这里推荐几款夏日健脾祛湿粥,经常吃一碗,湿气不在体内常停留。材料:新鲜荷叶1张,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做法:将新鲜荷叶洗净,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再用荷叶汤同粳米、冰糖煮粥。功效:清暑利湿,升发清阳。
最近的天气,变得太太太快了。前一天还晴空万里、阳光正好,第二天就倾盆大雨、到处湿哒哒的。雨水一多,人们讨厌的湿气,也就悄悄找上门来了——炎炎夏日,湿从哪里来?我们常说,“湿气不除,全身受苦”。但是,炎炎夏日,这湿气到底从哪来?其实,我们常说的湿可以分成两种,内湿和外湿。
说起豆类,大家第一反应都是圆滚滚的绿豆、黑豆、红豆、黄豆,没几个会想到——白扁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将白扁豆称为“脾之谷”,白扁豆消暑赛绿豆,祛湿胜过红豆、薏苡仁,而且是补脾的“常胜将军”,可谓是夏天祛湿第一豆。
秋天到了,为了对抗后面漫长的冬季,很多鱼此时都进入了肥美期。鱼不仅能作为“贴秋膘”的食材,鱼肉还是秋季滋补防燥的好选择。这次《寻味上海》的美味寻秘人刘洪带来了一道“三样鱼丁”,他选用三种不同的食材去搭配鱼肉,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美味呢?这三种不同的食材分别是山药、芋艿和白扁豆。
解惑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脾胃科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樊春华入夏之后,白天变得越来越长,城市夜色璀璨,夜宵市场也变得热闹起来,烧烤和海鲜粥成为初夏最受欢迎的夜宵之选。“食夜粥”算不算是“养生夜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