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何蕊近日,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教授段路明课题组利用同种离子的双类型量子比特编码,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量子网络节点的无串扰。这意味着,我国量子计算机和量子网络向着模块化的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
来源:科技日报微信 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20日,记者从山西大学获悉,山西大学苏晓龙教授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王剑威教授与龚旗煌教授课题组,成功实现了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纠缠簇态的确定性制备、调控和实验验证,为连续变量量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2月18日,北京大学王剑威教授(前排坐者)与团队成员在北大实验室展示硅基光量子芯片晶圆(受访者供图)。新华社发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记者魏梦佳)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全球首例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相关研究成果于20日在《自然》杂志发布。
来源:科技日报 量子网络是基于量子力学规律对量子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和传输的物理装置,是实现量子通讯和大规模量子计算的基础。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段路明教授课题组利用同种离子的双类型量子比特编码,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无串扰的量子网络节点,对未来实现量子通讯和大规模量子计算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中国在深地探测和量子技术领域接连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科技实力的进一步提升。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成功完钻,同时全球首例集成光量子芯片实现“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这两项成果不仅展现了中国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也为全球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2025年中国成功构建255个光子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刷新了光量子计算机中可控光子数目的世界纪录,攻克了量子纠错这一全球性难题,标志着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对未来计算能力的提升和科学研究的推进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