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最大的一个战役,是我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联合作战的一场战役。党中央曾建议华野调3个纵队渡江南下,到闽赣地区吸引国民党部队20个旅渡江南下,减轻“刘邓”中野在大别山地区活动的压力,华野代司令元粟裕再三向中央斗胆直陈称:“此时渡江南下,不利于根据地开展,很有可能造成较大伤亡,不如留在江北打大仗,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国民党军”。
一 淮海决战前的中原战场态势。在上一篇本系列发文中,我已简单扼要地介绍了淮海决战前的解放战争全态势。经过第二年战争,我军又打破国民党军的“全面防御”,到处深入国民党统治区作战,迫使国军在1948年下半年采取“重点防御”,即果断放弃其他中小城市,而只将强大的机动兵团整补集结于郑州、徐州、济南三大战略要点,及它们所在的陇海、津浦两大铁道线路周围区域,以便加强工事,持久固守,集中一切可集中的力量与我军决战。
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华东和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军区部队,在以徐州为中心,西迄河南省商丘,北至山东省临城,东起江苏省海州,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同国民党刘峙集团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
淮海战役是一场硬对硬的军事大较量。解放军只有60万,蒋军则是80万,且蒋军武器好,有飞机坦克,对解放军威胁极大。为此,张震上将回忆,在战役之初,毛主席决定准备牺牲10万至20万伤亡的代价,去夺取这一场大决战的胜利。
*本文摘自《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一辑,作者杜聿明,原标题《淮海战役始末》回忆自一九四六年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向解放区疯狂进攻以来,经过一年的战争,人民解放军即打垮蒋介石的攻势,迫使蒋军采取“全面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