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爱情观伴随着十八世纪小说的兴起,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德国的浪漫主义思潮,归功于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于1774年,当时歌德只有25岁,这部爱情小说一经问世,便迷倒了一代年轻人。爱情被提升为一种崇高的价值,为爱情而甘愿牺牲生命,成为生活意义的体现。
众所周知,歌德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杰出的思想家。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科学研究者,而且涉猎的学科很多:他从事研究的有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颜色学、光学、矿物学、地质学等,并在个别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
驿车里有一双眼睛,贪婪地欣赏着这如诗如画的景致,他是一个面色苍白的少年,看起来略显疲倦,他旁边坐着一位大尉军官,好像对这个少年饶有兴趣,看着这位病病殃殃地少年打赌,愿意拿出三马克的银币,赌这个少年是因为情感失意,才生病回家的。
今天,是2023年8月28日,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文豪,大思想家歌德的247周年诞辰。274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749年的8月28日,一个德国小屁孩出生。谁能想到,就是这个小屁孩,长大后会成为著名作家,诗人,戏剧家,以及科学家和思想家。
歌德,1749年8月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法学博士,曾任皇家参议,母亲是市议会会长的女儿。歌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别喜欢文学。但16岁那年,歌德却在父亲的坚持下,违背自己学习古典文学的意愿到莱比锡学习法律。
晚期创作在1805—1832 年之间,其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亲和力》、《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威廉·麦斯 特的漫游时代》,诗集《西东诗集》,叙事诗剧《浮士德》第二部,自传性作品《诗与真》和《意大利游记》等。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 而终归于失败。
文|杨福成朋友在微信圈里发的一句话很好玩。“我在读歌德,小鸟在头顶大喊大叫!”歌德在书中,小鸟在头顶,我在哪里?我是在歌德的哲学中,还是在小鸟的喊叫声中?这是一个哲学的迷阵。哲学,只是人的哲学,你认同了叫哲学,不认同,就是这学那学,如小鸟乱叫般,不解其意,不知所云。
歌德一生在做3件事:写作、做官、恋爱。事实上,正是他一生轰轰烈烈的恋爱、生活和浪漫情感,才可能造就流芳千古的《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文学巨著。歌德一生虽只有1位妻子,只生过1个孩子,却和无数女人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