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学黄军就副教授的团队在学术期刊《蛋白与细胞》(Protein and Cell)发表论文,报道了他们运用CRISPR技术对人类胚胎进行医疗性基因组编辑的结果。结果并不是很令人满意:接受遗传干预的胚胎,大部分都没有被成功地改造1。
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以DNA重组、细胞融合、人工生命以及人工智能为焦点,形成了一个新的技术群和应用领域。生物学意义上的“身体”概念逐渐发生变化。“身体”不但具有符号、权力等特征,也成为一种“工程”和“表现”,甚至将来还可能面临着“被消解”的命运。
科学家让生物伦理“别挡道”,这一呼声促使伦理学家反思。(“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杂志报道)从胚胎干细胞研究到人类基因编辑,先进的生物医学技术在疾病治疗方面显示出了巨大潜力。但棘手的伦理问题也随之而来,并最终导致避免滥用这类技术的指南出台。。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引发了诸多社会风险和伦理问题。尽管学界和社会对这些问题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是它们赫然摆在世人面前,并已经、正在甚至将继续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影响。伦理是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及其处理的思考和卡尺。伦理将会是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几年,干细胞的发展为科学发现创造了许多新工具。例如在细胞培养系统中对几周大的人类胚胎进行整体建模,在体外重建大脑等器官的最初形成方式,以及构建基于干细胞的嵌合动物来研究宿主大脑中人源化区域的生长,它们对研究人类的发育和生长至关重要。
参考消息网1月29日报道据日本《每日新闻》1月20日报道,生物体内存在着具有调节基因功能的“开关”。这种名为“表观基因组”的基因会在不良的生活习惯等环境中发生变化,诱使疾病发作。据说表观基因组可能会代代相传,让一些人更易患遗传病。
采访者:刀笔 | 受访者:小迟爱吃肉。立志成为一名高中人民教师,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因为母亲是教师,我自小和教师的接触较多,对老师未产生过多敬畏之情,反而觉得老师不过是一群和善的叔叔阿姨,对他们有着本能的近亲。
中国社会科学报综合外媒报道美国总统特设咨询机构发布新报告,呼吁就有争议的伦理学议题进行民主磋商,并加强公民的伦理学教育。随着神经科学、基因组测序、合成生物学等科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美国现在十分关注如何权衡高新技术的风险与回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4月27日电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获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物伦理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科学知识与技术伦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联合声明:全球视角下的伦理考量》。
时政提要7月15日,美国Fox新闻公开了一段疑似美国计划生育协会(PPFA)参与盗卖堕胎胎儿组织的视频。视频由加州反堕胎组织“医疗发展中心”于去年拍摄,将PPFA、女性医疗机构、堕胎者推到争议的风口浪尖。这并不是一场关于堕胎和女性权益的争议。
2002 年,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和高等院校招生办公室联合提出了具有普适性的学科专业目录《共同学术编码系统》,经 2007 年和2012 年两次修订后完善形成 JACS 3.0,共有 21 个学科群、149 个学科、708 个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