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封建社会,做臣子的人,只要稍有疏忽,惹得皇上不快,哪怕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但是凡事无绝对,清朝时期,面对乾隆皇帝的刻意刁难,刘墉急中生智,用一张巧嘴躲过了杀身之祸。刘墉做了什么惹怒了乾隆?又是如何逃过一劫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前言“屈原说了,他是因为昏君才跳河的,但我不是啊!圣上您是明君啊!”对着乾隆皇帝溜须拍马的人正是刘墉,但听到一向清廉公正从不讨好自己的刘墉说出这话来,乾隆非但没有感到疑惑,反而十分开心。“既然如此那你就回去吧!
多年前,《宰相刘罗锅》热播,在这部电视剧中,刘墉多次诙谐、辛辣的手段来惩治大贪官和珅,甚至连乾隆帝也被刘墉捉弄过。虽然,电视剧在一开头就说明了这不是历史,而是民间故事,但乾隆帝、刘墉、和珅毕竟是历史人物。
“刘罗锅”刘墉,乾隆时期的汉族官员,电视剧片尾曲之中唱的是“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而实际上,刘墉官场上很圆滑,也谨慎胆小,清代学者曾经如此评价这个人: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
1805年,清乾隆朝大臣刘墉在家里去世,享年85岁。在一个人均只有45岁的时代,刘墉能够活到85岁,可见他的能耐.刘墉去世后,入祀贤良祠,上谕祭葬,从这一方面来说,刘墉最终是做到了寿终正寝、功德圆满。刘墉能够位极人臣,获得善终,刘墉靠的是什么?第一个是忠心,第二个就是懂得变通。
坊间还有许多关于刘墉是“罗锅”的传说,也是十分有趣。历史上虽然没有关于刘墉相貌堂堂的记载,但在考古专家挖开“刘罗锅”的墓葬以后,人们才发现,原来这些传言和野史根本都是无稽之谈。历史上真实的刘墉刘墉,字崇如,于康熙五十九年出生于山东诸城,他的出身可谓是妥妥的“官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