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馒头,也叫馍馍、面头,相当于西方人的面包,是中华民族悠久面食文化的象征。/ 从肉馒头到实心馒头 /据传,馒头的叫法起源于三国,“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来源:新京报 中国人如此熟悉馒头。北方不必说,馒头通常用来当主食,有时也和馍混着叫。南方常把带馅的包子叫馒头,而这馅又衍生出许多花样。江南的小笼包红到欧美,香港的叉烧包成为经典电影的灵感,台湾的刈包由于外形像钱包而被视为吉祥之物。
馒头作为北方人最主要的面食,餐桌上经常会出现它的身影。馒头一般是通过“老面”或“酵母”,或“自发粉”发酵后制作而成。面对着天天要入口的馒头,我们应该如何来选择?老面馒头,酵母馒头和自发粉馒头究竟有什么区别呢?营养价值是否相同?
甘肃自古就是关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冲,千年的秦川陇上文化,孕育出不少美食,最简单的馒头也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演变出了独特的文化习俗色彩,馒头已不仅仅是餐桌上的果腹之物,也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人类文明精神的产物,馒头在甘肃可以是婚丧嫁娶中奉献神明的祭品、宴请宾朋的请柬、结亲保媒的信物,甚至是在治病救人中都扮演了具有独特含义的物品,馒头在甘肃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诸葛亮不忍杀那么多人去祭祀,就想出了一个补救的方法,用白面做成人头的摸样,里面再包上牛羊肉馅,取名 “蛮首” 这样来代替真人头祭祀,糊弄河神。当天晚上,诸葛亮身披八卦道袍,在泸水河畔摆出香案点起香烛,香案上供奉白羊黑羊各一只,中间摆放了七七四十九个 “蛮首”,到了午夜三更天,命令手下把祭品全部抛入了河中。等到了第二天,只见河面上云开雾散,水势平稳,诸葛亮带领大军平安地渡过了泸水河。如此一来,人头形的 “蛮首” 可避瘟疫的消息很快散播开来,泸水附近的百姓纷纷效仿,把 “蛮首”当作节日祭祀品。
“鬼捏馍”就是蒸馒头蒸好,掀盖发现大部分都蒸的很好,总会有一个或几个坑瘪难看的“死”馒头,或者二次加热馒头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民间一般称这种蒸死的馒头,叫做“鬼捏馍”。“鬼捏馍”现象,确实客观存在,尤其在年底大量蒸制过节馒头时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