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过的天才数不胜数。然而能走到功名成就的天才却寥寥无几,许多天才都迷失在前进的道路上,最后泯为众人。如王安石笔下的仲永,三岁能吟诗,五岁能作画,最终却连普通人都不如。早在千年前,王安石就以此告诫了众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尽管已经57岁,但当人们聊起宁铂时,依然会在他的名字前加一个描述——“中国第一神童”。因为天资聪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破格录取他为大学生,并为其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少年大学班,那一年是1978年,全国的报纸与杂志上都刊登着他的故事,就连副总理来到学校视察,都要与他切磋两局围棋。
01.1976年,中科院收到李政道的一封来信。信上说,科学发展是国之大计,一定要重视。这个说法,获得了副总理方毅的赞同。第二年,方毅也收到了一封信,是江西冶金学院的教授倪霖写的,长达10页。信上举荐了一个叫宁铂的孩子。
语文课本是我们每个人学习母语、认识文学的第一个桥梁,古诗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书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先人们创造的奇崛瑰丽的诗篇,体会到或激昂慷慨或多愁善感的情愫,但囿于课堂教学的要求,以及古往今来的流言、偏见,我们难以全面领略诗词之美和诗人的行状。
中国向来有“神童情结”,三岁让梨的孔融,八岁称象的曹冲,十二岁拜相的甘罗都传为千古美谈。很多家长会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希望他/她们能全面发展,“赢在起跑线上”。市场也乐于迎合这样的心态,甚至前段时间还闹出过“量子波动速读培训”之类的笑话。看看这架势,真恨不得孩子能长出三头六臂啊。不过这也只能算是家长们的“个人行为”,而在七八十年代时,我们国家为了振兴科技,快速选拔出可用之材,还大力倡导过一段时间的神童教育。今天要说的,便是当时有“中国第一神童”之称的,宁铂的故事。
当子女向父母喊出这样的话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应当是意识到孩子出了问题。至今,仍有无数人记得宁铂的天才事迹:“2岁能背30多首诗词,3岁能数数到100,4岁认得400多个汉字,9岁就已经能够探脉诊病……13岁被破格录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