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总监简介>>朱程 青岛民族管弦乐学会笙专业委员会会长主讲人简介>>安文斯硕士在读,山东音协、济南音协会员,青岛笙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讲座内容简介>>芦笙是我国西南苗、水、布依、侗、瑶、彝、拉祜等少数民族最喜闻乐见的传统和声簧管乐器,尤以在苗族同胞中最为流行。
近段时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苗族同胞们正开展多种多样的民族民间活动庆祝苗年和鼓藏节的到来。苗族文化跨越千年,不管是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的苗族盛装,还是千锤百炼锻造出的银饰,亦或是节日里的“灵魂乐器”芦笙,无不体现着苗族同胞的智慧和对美好的向往。
通道县,地处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处,有“南楚极地”“百越襟喉”之称,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着侗族人。侗族人以芦笙为乐,“无笙不成礼仪”,在侗寨举办的各种节庆活动中,都要吹奏芦笙,在幽幽山谷间,当芦笙响起,便知这是侗乡人最真挚的祝福,侗族芦笙成为侗族礼仪的一部分。
图为参赛选手手捧大芦笙绕场展示。刘俊聪 摄12月30日,“同心筑梦,‘笙’声不息”2024年元旦芦笙舞大赛在广西柳州市克里湾欢乐世界进行。来自广西三江、融水以及贵州等地的139支芦笙队参加比赛,苗族、侗族等多民族民众同聚共吹芦笙,并跳起欢快的舞蹈,洪亮的乐声响彻天际。
9月25日晚,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平岩村举行传统芦笙文化节,民众身着节日盛装,以手提油灯、共跳芦笙舞、赛芦笙等方式喜庆丰收,吸引众多游客前往观赏体验。侗族芦笙是侗族最盛行、最受喜爱的一种民间传统器乐,集器乐、舞蹈、运动和社交于一体,是侗乡特有的文化符号。图为村民在吹芦笙。
这是属于贵州省黄平县谷陇人的芦笙会。谷陇“九·二七”芦笙会的开幕式决不能错过,镇上及省内外来集会的人们站在街道的两边,彩旗队伍开路,芦笙阵阵,穿着华丽苗族服饰的人们排成长队游街,让人恍然误入了一条银色的长河,巡游队伍的最前方,巨型银头饰被二十多个苗族男子抬着,其顶高1.8米、宽1.6米,重达200斤,价值50多万人民币,旁边是穿着盛装的苗家姑娘,银饰碰撞时叮叮当当的声音伴随着热闹的人声,揭开了集会的序幕。
柳州,又称龙城,是山水景观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千百年来,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同胞,在改造自然、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实践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积淀了独特的生活传统和生产智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
12月28日,贵州省音乐家协会芦笙研究会助力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在贵阳召开。省内外的老一辈艺术家与新一代传承人齐聚一堂,共同商议芦笙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传承与发展路径。会上,与会人员听取了近年来研究会取得的辉煌成绩,共同擘画了未来研究会的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