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历史地理》《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重庆历史地图集》《重庆古旧地图研究》《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西南历史文化地理》《中国川菜史》《湖广填四川与清代四川社会》《近两千年
2022年12月2日,四川省高科技产业化协会高级专家工作站常务副站长兼秘书长、巴蜀文化旅游研究院 院长杨纯,中华丝绸之路第一关·巴蜀雄关文化科技产业园筹备处“嫘祖大学”筹备组副组长李建生、秘书长张珂,在中国科技城召开筹备工作座谈会,筹建“嫘祖大学”。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贾娇6月21日,四川内江,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内江师范学院三方合作共建的“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这是落实《深化川渝地方志工作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的务实之举,也是川渝方志事业发展史上的开创之举。
如果从1933年四川广汉月亮湾的首次考古发掘算起,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的研究已达整整70年。70年来,三星 堆与巴蜀文化研究在若干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50多年,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考古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大量新材料不断问世,使学术界得以比较充分地运用当代考古新成果,对巴蜀文化进行不懈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成 就,不但彻底否定了前人所谓“蜀无礼乐,无文字”的旧说,而且提出了“三星堆文明”、 “巴蜀古代文明”和“巴蜀是中华文明又一个发源地”的崭新论断,引起了中 外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并取得越来越多的共识。
“我们那个时候,刚开始只有皮尺、一个相机,连车辆工具都没有,条件很艰难,现在可以说是鸟枪换炮了。”2020年,宋先生88岁,也是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成立六十周年,他记得1960年,考古学专业创立时,冯汉骥先生在考古教研室,传达考古教学科研的定位,“我记得很清楚,冯先生说‘四川大学考古专门化要立足四川、面向西南、放眼全国’,意思就是四川大学这个专业,作为川内大学的专业,要对四川的考古工作有一定的贡献研究,再是四川地处西南,川内考古和西南考古联系紧密,也要关注西南地区的考古情况,同时我们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的专业,应该要放眼全国,我国的考古情况、研究都应关注。
近日,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社科联正式公布第二批四川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四川省社科院四川历史研究院、成都大学传统工艺研究院,及由四川大学、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联建的中华诗歌研究院,共3家单位入选。
“巴蜀文化”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或者科学命题,从“提出”到“确认”再到“突破”,考古学在这一过程中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会议现场。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近日,2024年巴蜀文化学术交流会在江津召开。会议展示了巴蜀文化最新考古收获、研究成果27项,多角度探讨了长江文明视野下,巴蜀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本次会议中,5名国内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做了主旨报告,并围绕长江文明视野下巴蜀文明进程研究积极建言献策。
接续弘扬巴蜀文化 切实致力育人资政。——写在《巴蜀史志》创刊40周年之际。《巴蜀史志》创刊40年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调整办刊定位,转变办刊思路,在宣传弘扬巴蜀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名人事迹,报道全省修志动态、交流修志经验、指导修志实践、推动方志理论研究、宣传方志事业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8年8月6日,蔡东洲(左二着黑色T恤)带领团队在米仓道南江石板河段调查。受访者供图●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谯灵敏 童铃曦蜀道,一条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古道,记录了古今巴蜀大地对外交流的繁荣与变迁。南充驻市高校西华师范大学已有40余年的蜀道研究历史。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巴蜀文化的研究,多集中于考察巴蜀文化的形成、特征及发展演变的历史,或是关于巴蜀地区考古器物与巴蜀文化某一阶段的研究,或是巴蜀地区的某一作家及其作品,或是从整体上对巴蜀历史文化名人作大致勾勒。
中国经济网7月24日讯(记者成琪)2023年7月19日《四川文化和旅游发展蓝皮书:四川文化和旅游发展大数据报告》新书发布会暨四川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成都举行,会上首次对外发布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四川文化和旅游发展评价报告。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年9月25日,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古籍整理研究所魏了翁研究中心成立暨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在四川大学举行。四川大学社科处王彤伟副处长在致辞中说,魏了翁是四川省蒲江县历史文化最杰出的代表,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