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新华社南京7月18日电(记者柯高阳)古人类基因研究领域有了新进展。我国科学家通过基因组研究证明,一种灭绝古人类在数万年前与早期现代人类存在基因交流。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
编者按:每一项重大科技成果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有趣的科学家。对于这群“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群体,第一财经于2023年策划推出融媒体产品《原来你是这样的科学家》,通过长期跟踪采访,走近这些追逐“星辰大海”的科研工作者。
冰岛基因解码公司科学家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绘制了一份人类基因组完整改组图谱,即详尽的人类DNA在生殖过程中混合方式的地图。这项研究深化了人们对遗传多样性的理解,是25年来科学家探索人类基因组中新生多样性产生机制,以及与健康和疾病关联研究的延续。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2月13日电 (记者 孙自法)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人类演化研究论文称,研究人员对生活在约4.5万年前、已知最古老的欧洲早期现代人基因组进行分析,旨在为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的混血时间提供一个更精确的日期。该研究显示,混血发生在距今4.
据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官网19日报道,该校科学家成功将完整的人类基因组镌刻于一块五维(5D)记忆晶体中。基因组中约30亿个字母,每个字母都被测序了150次,以确保其处于合适位置。研究人员利用超快激光,将数据精确地刻入二氧化硅内的纳米结构空隙中,特征尺寸小至20纳米。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完成21年之后,由中国科学家发起,十多个国家科研人员联合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研究》上发表题为《献给人类1%的礼物:人类基因组计划二期》的社论,倡议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二期(HGP2)。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衰老相关疾病的高发正成为健康挑战。延缓衰老以及增强衰老组织活力和功能维持,进而促进老年健康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细胞衰老(cellular senescence)是器官衰老乃至机体功能退行的本质特征和内在驱动力,为老年慢病提供了机制框架和干预思路。
近期,由我国科学家牵头发起,多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的“灵长类基因组计划”取得重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 “灵长类基因组计划”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率先提出,中、美、德、英等多个国家的100多位科学家共同参与,是一项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