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有了这些案件作为依据,才让后来更多的涉案民营企业家得到了再审改判或者纠错的机会。2019年4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对原审被告人顾雏军等人虚报注册资本,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挪用资金再审一案进行公开宣判,判决撤销原判对顾雏军犯虚报注册资本罪,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的定罪量刑部分和挪用资金罪的量刑部分,对顾雏军犯挪用资金罪改判有期徒刑五年。
近年来在众多涉民营企业冤假错案纠错平反的同时,越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利好政策也纷纷出台!也让众多涉案民营企业家和涉案民营企业参与人看到了新的希望!但是很多新政策在落实和实施方面,引起热议,很多人说,国家政策是好的,但是地方根本不落实怎么办?
澎湃新闻记者 林平12月17日,《中国犯罪治理蓝皮书》第二期正式发布,其中阐述了2019年度我国有关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落实。蓝皮书指出,在涉民企刑案适用时,应适时调整从宽和从严的内容,要准确把握罪与非罪的界限、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行为,以免造成冤假错案。
在这点上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导顾永忠曾说过:案件再审一般是由原办案机关包括法院或检察院启动,也就是说,谁办的案,自己复查、自己启动,但是这也同时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他们自己是否愿意这样做,是否会这样做,这对于纠正冤假错案来说显然属于被动措施。
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南都讯记者刘嫚 发自北京 3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向大会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报告称,去年人民法院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实事求是、依法再审纠正涉产权刑事冤错案件42件86人。
最近这几年,以民营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非常的迅猛,这些都少不了国家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和帮助。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把国民经济发展的重担都交给了民营企业,让民营企业家们放心的干,大胆的干,国家则从各方面给予民营企业家们各种优惠政策。
对于一个经常在商场上摸爬滚打的企业家或者商人来说,“潜规则”这个词并不陌生。干哪一行就有哪一行的规矩,如果你不想遵守这样的“潜规则”,那么就有可能遭到一些人或者团体的打压或者迫害。因此,很多民营企业家都曾有过向这些“潜规则”低头的经历。但是仍然会有一些民营企业家不愿服输,不愿向这些“潜规则”低头,那么不用想也知道,他们也肯定会遭到这些“潜规则”背后的人的威胁或者!比较严重的甚至有可能背负上“错案”。而随着现在人们对法制新闻的关注度不断上升,人们对“冤假错案”这个词也不再感到陌生,尤其是一些涉民营企业的“错案”,大家在网络上也是偶尔能看到一些相关报道!
3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代表委员表示,过去一年,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坚持能动司法,做深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推动审判工作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