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形成了两种户籍制度的区分,一种是非农业户口,一种是农业户口,这种户籍管理制度在保证农业生产人口维持粮食生产,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流动人口的增加,人口迁移趋势的变化,许多在城市工作的人户籍在农村,无法享受在城市的各项公共服务。
我们都知道,过去城镇户口是很吃香的,可以享受到优越的教育资源、养老资源、医疗资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农村的基础设施及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但是想要与城市平起平坐还是有差距的,一是因为在农村种地的收入低不足以过上想要的生活,而在城里打工一个月的工资好几千甚至上万元,是种地的好几倍。
风水轮流转,在前些年要问城市和农村哪里的户口好,我们都不假思索地说城市好。而在户籍改革中要求1亿农民进城落户后,“农转非”变得简单,“非转农”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也就是只要你把户口落户城镇,就回不到农村,因而农村人口越来越少,但是农村资源不变,并且在乡村振兴等战略之下,各种政策向农村倾斜,导致农村户口吃香。
“中国特色”这个语境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管理制度,那就是户籍制度,之所以和特色关联,是因为中国在全球范围里面,是为数不多,保留户籍制度的国家:户籍制度主要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日本和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使用,部分国家后来逐渐废止,自2019年1月1日起,越南废除户籍制度之后,目前全世界仅有中国、朝鲜和贝宁三个国家仍保有严格的户籍制度。
可是,由于以前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差别待遇,使得不少人以户籍地取代籍贯,因而在回答别人的时候,往往以户籍地答复,比如“北京人”、“上海人”、“香港人”等,或者以大城市取代小县城的说法,话语中似乎透露着高人一等的语气。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户口是一个看似平常却至关重要的东西。它不仅关乎着我们的身份和归属,还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等方面息息相关。然而,你是否曾留意过户口到底落在了哪里?这里,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那些不可思议的答案。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户口的常规落户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