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锄地是很累的农活,他一点都不给长工菜吃,连一点大酱都没有。别人都下地干活去了,长工一个人来到了集上,找到一个卖粘糕的地方,拿出来一个铜板,买了一小块粘糕,又到一个杂货铺,老板是他的朋友,要了一点碎了的臭豆腐,在没人的地方他把粘糕和臭豆腐合在一起,用手捏成一个比大拇指稍微粗一点,中指那么长的一个形状东西,用纸包好就回来了,告诉东家我回来了,先生说我吃饭急了,压住了风,活动活动放了两个屁就好了。
探寻历史,不仅仅是那些华丽的文字,更有那些泛黄的黑白照片,尤其大清末年的历史。照相技术在1839 年的法国诞生,之后随着西方的传教士,商人及摄影师的到来在中国迅速传播。虽然没有统一的主题,却能展现当时风土人情,今天就找寻一组大清末年的照片,饭茶之余,一起来看看吧!
田地少或者没有田地的人去给有田地的人家打工,帮着侍弄农活以及一些家务。白鹿原上最好的长工——鹿三在这部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他从来不骂长工更不必说动手动脚打了,说定了的身价工钱也是绝不少付一升一文。他和长工在同一个铜盆里洗脸,坐一张桌子用餐。”
在之前,众多的农户并不是每个人有地种,要用餐,就需要去地主家当长工,也叫扛活,要了解,这也是十分苦的,其他不用说,由于沒有周日,要每天干活儿,一般一年才可以分些粮食作物回自己家,到一年的年末,地主会请长工们吃顿非常好的饭,随后每个人分上一年的人工费或粮食作物,让长工们过年回家,等初春了,再回家干活儿。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能够在所在城市,有一套面积比较大的房子都是非常难得的,但是相对于过去的“大户人家”来说,现在跟原来真的是没有办法相比,除了基本的房子之外,那时候,家里一般还配备有很多的丫鬟和家丁等等。
话说在清末民初,吉林省滨江道榆树县有个地主外号“陈老抠”,虽然家有上等好田几十晌,车马连列,却在平日里只穿一件半截夹袄,腰上扎一根草绳子,走到哪都带着一个小粪筐,以方便捡粪,八月十五那天煮一个咸鸭蛋,每顿饭用一根席糜儿抠着吃,转过年正月十五才将将巴巴露出蛋黄。
# 我家地主的真实生活:长工吃好面,东家吃杂馍,东家和长工做朋友。有的人或许会想到古老的封建社会,那个时候的地主可不是什么好角色,但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这是一位现代地主和他的长工们之间真实而温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