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城市版图中,能以“大”字冠名的唯有武汉与上海。但与上海以经济总量和国际化著称不同,武汉的“大”常令人费解——论面积不及重庆,比经济逊于广深,为何独得“大武汉”之名?深入剖析这座城市的基因密码,会发现其“大”绝非物理尺度的较量,而是历史纵深、地理禀赋与战略能量的多维交响。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参加会议的13位代表中就有5位湖北人;而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在武汉召开的‘八七会议’力挽狂澜,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影响深远。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1955年,武汉军区为何落户武汉?武汉,这座城池,从来不缺故事。李白笔下,它是“黄鹤楼送别”的诗意之地;军事史上,它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1955年,中央军委拍板成立武汉军区,军区机关就设在武汉。
如果有人问起中国大陆最繁华的城市,很多人一定异口同声地说“北上广深”。但极少有人知道,在100年前,中国最繁华的城市只有两个,一个是上海,另一个是武汉,没有之三。记得十多年前,大学里睡我上铺的武汉兄弟对我说:“北京是帝都,上海是魔都,而武汉则是失落之都。
孙大侃 丨作者导读: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大"的城市有两个,一个是大上海,另一个就是大武汉。早在1918年,美国杂志的一篇文章写到中国的芝加哥,指的就是武汉。武汉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自春秋战国以来,一直是军事和商业重镇。
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文章,为您梳理回顾习近平总书记与武汉的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到武汉,到企业、进社区,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亲赴一线,留下了许多感人和温暖的瞬间。
中新网湖北新闻4月20日电 (金晨 李莹) “荆风楚韵·品鉴车谷”中国著名作家武汉经开区采风行活动19日正式启动,蒋子龙率叶延滨、王剑冰等10位中国著名作家,将走进车企一线、美丽乡村、文化地标和历史古迹觅知音,探寻中国车谷高质量发展密码。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俄罗斯政府机关报《俄罗斯报》联合出版的双月刊《ДЫХАНИЕ КИТАЯ》俄文杂志2021年第5期,以《常来常往 相聚武汉》为题刊登专文,详细介绍了长江之城——武汉的开放与崛起,并选登武汉地标黄鹤楼为杂志封面,得到了多家国际主流媒体转载和俄罗斯当地市民积极传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