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血压正常,体温37°C,经过临床判断,医护人员判断患者是出现了输液反应,遂对症处理,给予异丙嗪针25mg肌注,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停止输液,保暖、心理疏导等,后来,患者又开始发热,体温升到39°C!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在输液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出现"鼓包"。这种现象其实是发生了输液外渗,出现这种现象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的过程中,药物渗出血管外引起局部皮肤及组织炎症,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发炎等。
又该如何应对呢?1.这种情况被称为“静脉炎”或“血栓性静脉炎”2. 多见于输抗生素、化疗药物、静脉营养、甘露醇等对血管壁刺激较大的液体药物3. 与护士扎针没有因果关系4. 绝大多数没有重大或致命危害5. 可采用热敷、外用药物对症处理6. 即使血管条索状改变,也没有关系,还有丰富的
经常静脉输液的病人,可能会遇上穿刺针头滑出血管外,引起药物外渗,局部皮肤发生明显肿胀、疼痛。在医院里,会立即停止注射,拔出针头,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也可用0.25~0.5%的普鲁卡因局部封闭,以减轻疼痛,促进外渗液体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