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宋晖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中国和巴西远隔18000多公里,虽跨越山海却不能阻碍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进程。中巴建交50周年之际,当地时间11月17日,习近平主席从秘鲁利马飞赴巴西里约热内卢,出席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并对巴西进行国事访问。当地时间11月18日至19日,里约热内卢开启G20时间。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2月18日在日本东京向全球发布《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报告,指出中国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为破解人类文明发展困境、促进世界文明多元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
中华文明注重和而不同、和合共生,注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注重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今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外方嘉宾时发表讲话,引用《礼记》中的这句话阐明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类文明传播和发展的规律,强调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新华社北京2月18日电 题: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实现全人类整体利益新华社记者窦书棋 秦彦洋2月18日,在日本举行的中日媒体智库人文对话交流会上,由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课题组撰写的《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智库报告面向全球发布。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作了高度概括,他指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张家栋美国政治学者萨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近些年来引发持续不断的探讨甚至争论。尤其是在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国际和地区层面越来越多的对抗和冲突被置于“文明”的范畴加以解读,并被认为是“文明冲突论”的现实验证。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其中包括“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世界是一座美丽的花园,这座花园不是单一文明的一枝独秀,而是多元文明的百花齐放。
2024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外方嘉宾时的讲话中强调:“中方愿同各方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通过真诚沟通,增进了解、加深友谊,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推动世界朝着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