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培,字申叔,江苏仪征人。出身传统经学之家,自幼熟读经史子集,聪明过人,记忆力极强。刘师培在北大读书时,虽体弱多㾍,但记忆力不减当年,时常写信到家中索要藏书,在信中他明确告诉家人他所要的书在书架的几层几格,几排几档,家人按他说的去找,马上就能找到,从来没有找错过。
“读书种子”邵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晏建怀在宋代,科举制度日臻完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深入人心。许多读书人,无论出身富贵之家还是白屋寒门,都把读书作为步入仕途、实现人生价值的“敲门砖”,出现了大批异常刻苦、特别发奋的典型。
编者按:方孝孺在浙江宁海出生,在江苏南京殉节,影响遍及浙江、江苏、上海、安徽三省一市。无论其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法治思想,以及教育理念、理学思想、史学思想、文学观,谱牒学,乡村自治等,无不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4年12月28日,西南联大师生送别从军抗日学子迁校途中的西南联大学生“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
在我国的文化传统里,能够在文化上承前启后的读书人被称为“读书种子”,这个比喻实在精当。生物学意义上的“种子”,萌发前要“吸胀”,通过吸水的方式膨胀到一定的饱和程度,为发芽奠定基础;文化发展意义上的“种子”在读书中吸取知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提高认识、变化气质、增长才干。
导语:明初方孝孺,明末钱谦益,均是明朝举世皆知的名士大儒,也均为当时的朝廷所倚重。现代历史学家吴晗说他:“人品实在差得很,年轻时是个浪子,中年是热中的政客,晚年是投清的汉奸,居乡时是土豪劣绅,在朝是贪官污吏。一生翻翻覆覆没有立场,没有民族气节,除了想作官以外,从没有想到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