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郑板桥任山东潍县县令时,曾判过一桩“僧尼私恋案”。一天,乡绅将一个和尚和一个尼姑抓到县衙,嘈嘈嚷嚷地说他们私通,伤风败俗。原来二人未出家时是同一村人,青梅竹马私定了终身,但女方父母却把女儿许配给邻村一个老财主做妾。女儿誓死不从,离家奔桃花庵削发为尼,男子也愤而出家。
这些天天热,妻子前几天搓了一锅凉粉,给我们留一些,剩下的分别送给丈人和姐姐。在县城附近的我三姑家整村人都在做红薯粉条,那时这个村制作的红薯粉条远近驰名,甚至远销到西安、渭南等地,我们县的人出远门走亲戚,带一包当地产的红薯粉条绝对是送礼的佳品。
中国古代地方官员大都科举出身,他们肚子中墨水多,即便是“判词”这种公文书牍,依旧文采可观。过去甚至还有判词著作,如樊增祥便刊行过《樊山判牍》,将自己认为得意的司法文书收录其中,其中就有八篇判词;清末董沛著《汝东判语》,内收判词一百多篇,俨然是另一种文学创作了。
昨天说了两个桶,“挈档桶”和“便桶”,结果引发许多老朋友的热烈响应,很多朋友给我提供了已经消失了的用具名称,也打开了我记忆的大门,在此表示感谢,不过因为精力有限,我也不可能一一描写,只能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有特色的东西来写。
来源:人民日报陕西省龙首渠灌溉七十万亩,惠及七十万人哗哗流淌的一渠清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图①:为纪念龙首坝建成而修筑的龙首亭。图②:西汉“龙首渠”遗址。图③:洛河。图④:曲里渡槽。图⑤:龙首大坝。资料图片关中东府一带,物阜民丰。这,离不开一条“生命线”——龙首渠。
还有一种瓢葫芦,也叫“匏”,果实梨形,对半剖开,可做舀水的瓢。鉴于葫芦和瓢的相似关系,老南京民间流传其三句俗话:一是“按下葫芦飘起瓢”。形容有些人干工作漫无头绪,顾此失彼,顾头不顾腚,东处刚灭头,西处又冒烟,忙得一团糟。二是“照着葫芦画瓢”。是说如果你没见过瓢什么样,可以比照着葫芦来画,类似于照着猫画虎。比方说你会做芦子汤不会做丝瓜汤,于是老南京人就会来一句“照葫芦画瓢”,即照做芦子汤的方法做丝瓜汤就行。三是“半个葫芦半个瓢”。是指人做事不毛不光,毛毛躁躁,让人给他擦屁股,于是上年纪的人就会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做起事来半个葫芦半个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