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月亮是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文学意象。月亮的安宁、静美、温婉,非常契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还将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事物的变化发展、人生的聚散起伏进行了哲理的关联。明明如月,寄托了人们丰富的情感与深邃的哲思,由此诞生无数的咏月名篇。
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密州。知州苏轼大醉后思念弟弟苏辙,夜不能寐,那首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横空出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作者:洞见yy9月29日,农历八月十五。时光匆匆,不知不觉,又是一年中秋。自古以来,在这个月圆的日子里,我们都会与家人团聚、赏月。公元1521年八月,离家数年的王阳明,也千里迢迢赶回余姚老家,准备陪伴家人共度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