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至,万物苏。当暖风揉碎老胡同的沉寂,枯枝上的麻雀抖落羽间寒霜,墙根的褶皱探出嫩绿的芽尖,北京城里,春意悄然爬上紫禁城的檐角,将山河岁月酿成一场温润的苏醒。北京的春是唤醒万物的生机。奥森公园的山桃枝头缀满零星花苞,如未拆的粉笺等待细雨润开。
改版后的“北京时间”充分利用新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接入政务、公共、生活等高频刚需服务,实现“北京时间”客户端功能服务性的重点突破,推出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系列服务,涉及到生活缴费、天气预报、社会保障、交通管理、教育资源查询、社区便民措施等,随着改版后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北京时间还将纳入更多的服务类型,力求覆盖市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做到“一端在手,通达北京”。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横跨5个时区,为了统一管理以及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全国标准时间定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区时,即东经120度经线所在的地方时,也就是“北京时间”。那北京时间是如何产生的?北京时间的产生离不开原子钟。
2013年10月19日,北京,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开国大典文物。视觉中国供图开国大典资料图片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在天安门广场第一次升起时,这首歌的词作者、戏剧家田汉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而他的儿子田申,正在长安街上等待接受检阅。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为“北京时间”读秒(国家工业遗产)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长短波授时系统,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大科学装置之一,更是凝聚着无数科技工作者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国之重器”。文明的进阶,离不开时间的助力。
新华社西安1月2日电 题:“北京时间”的奥秘——访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新华社记者张伯达、郑昕又是一个从岁末到新年的跨越。在位于陕西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工作人员关注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字,分毫不差地把2021年首个北京时间的零点报时送到了千家万户。
在最新一期的《开讲啦》中,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首席科学家张首钢告诉大家“北京时间”的发播其实并不在北京,关于时间的这些冷知识快来get一下! “北京时间”来源北京?答:不!来自陕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北京时间”这个词。
北京时间是我国通用的标准时间,在还没有流行使用手机的年代,人们都会通过广播里的一句“北京时间几点整”的报时来调准自己的手表,大家都以为北京时间就是从首都北京发出来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北京时间实质上是由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产生和发播的。
厦门日报讯 (记者 程午鹏)据《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今天7时59分59秒,北京时间将和全球同步进行闰秒调整,届时会出现7:59:60的特殊现象。虽然“多出一秒”对普通人影响不大,但网友还是热情地议论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