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帛书甲本第八章(相对于通行本的顺序)是帛书本研究者津津乐道的一章。然而,在笔者看来,是让人非常困惑的一章。请读者先学习、鉴赏《道德经》帛书甲本第八章,其全文如下: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潚,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时。
前天写了篇关于“上善若水”文章,提出一个观点,认为老子虽然强调“无为”,但是同样强调”有为法“,并以水的””七善“作为论据,证明水是善于扬长避短、选择时机、果敢作为的。其实这也不是我的新发现,历来解读《道德经》的,大致都是这个思路,认为文中“七善”正是水之所以“几于道”的原因所在。而我只是把它作为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证据。这一“有为法”受到广大网友的好评,但也遭到少数网友的质疑和反驳,老友就认为“上善治水,水才‘有静’。文中几个‘善于’,皆是因为‘不静’,所以都会‘无尤’。尤,突出的表现”。当时,只是觉得,我可能只注重“七德”之辨,而忽略了最后一句话“故无尤”——如果把“尤”当做“突出”的话——因此才会造成前后解读逻辑上的不顺畅。
自从马王堆帛书版《道德经》,出来以后,我发现,经过两千多年,《道德经》早已面目全非。断句的话,应该断成“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其实老子关于这个是没有展开的,因为原版老子第一章展开谈过了。
第八章正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一章说的是道之体。道之体性,本无可言说,而强为之言说,故以水作为比喻。“上善若水”,是说上善和水在某些方面类似,但并非即水。
据考,《老子》一书,最可能是原版的,当属马王堆帛书甲本,它更像是誊抄于战国时期的竹简上。专家将其与后世通行本的《道德经》逐一对比后得出了一个较为惊人的结论,那就是有差异的地方多达700多处,有近200句话因为一字之差而使得含义有了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