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在会上表示,多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提高建设标准,大范围、大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视和建设力度的增大,高标准农田的建立已经成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的关键举措,现如今全国已经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超过10亿亩,拥有1000多万公里的田间灌排渠道,以及2700多万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
目前,我国已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那么,高标准农田,到底“高”在哪里?高标准农田第一个“高”表现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据评估,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到20%。部分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可实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二是增强了农田抗灾减灾水平。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记者郁琼源)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农业法实施情况的报告10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其中13个粮食主产省(区)累计建成面积约占全国的七成。
新京报讯(记者陈琳)4月19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陈邦勋介绍,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今年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截至3月底,各地完成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约1000万亩、开工在建面积约4435万亩。
现在年轻人不认识的粮票“票证年代”你还记得吗?新中国成立之初,针对日益尖锐的粮食供求矛盾,1955年,国家发布《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对粮食定人定量、计划供应。“票证时代”诉说着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也记录着共和国面临物资短缺的无奈。
来源:【农民日报】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23年底,已累计建成超10亿亩高标准农田,计划到2030年累计建成12亿亩。那么,为何要建设如此大面积的高标准农田?怎么才能建好管好呢?俗话说,田好一半谷,地好一半福。
近日,国家统计局农村司解读夏粮生产情况时通报,2024年我国夏粮获得丰收,夏粮播种面积保持稳定,每公顷单产比上年增加135.4公斤,全国夏粮总产量14978万吨,比2023年增加362.7万吨,增长2.5%。
眼下,我国已春播粮食15.6%,进展顺利。今年,各地全面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和水平,加快提升粮食产能。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支撑性重大工程。今年,中央提高投入标准,比往年翻了近一番,全面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和水平。
【来源:吉林日报】只有把高标准农田建好、管好、用好,才能高质量筑牢我国粮食生产基础,才能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也关系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越来越多符合条件的农田被改造成了高标准农田。
今年我国粮食产量预计将首次突破1.4万亿斤,耕地保护和耕地质量的提升是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严格保护耕地,推动节约集约用地,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撑。秋收冬藏又一年,龙江大地秋收工作接近尾声。
来源:人民网 农业农村部近日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聚焦2019年以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重点摸查田间水利设施工程质量、资金拨付使用、工程设施管护等方面的问题。边查边改、立行立改,牢牢守住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生命线。
据报道,在个别地方的部分乡村,一大片光伏阵列矗立在连片的稻田里。有的是2019年耗资800多万元建起的高标准农田,2021年起却被用来建设光伏电站。这引发了热议,也让人们思考耕地保护和产业用地的问题。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新年伊始,各地抢抓农闲的空档期,克服低温影响,加快推进一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项目,力争在春耕生产前投入使用。寒冬腊月,大江南北,高标准农田施工现场热火朝天。
来源:经济日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为全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迈上1.
今年我国农业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为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今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迈上新台阶。这得益于增面积、增单产以及防灾减灾等一系列有力举措的高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