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州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专家团队在显微镜下,进行了一场化解生命危机的手术。在被称为“血腥三角”的桥小脑角区,专家团队经耳入路历经5个小时的精细“拆弹”手术,不开颅成功摘除听神经瘤,解除了瘤体压迫脑干、累及面神经的潜伏危险。
Leksell教授于1971年发表了第一篇相关的临床报告《A note on the treatment of acoustic tumors》,随后他的学生Georg Noren在Karolinska医院继续相关研究和随访,并于1983年发表了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相关临床随访研究《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in acoustic neurinoma:Further experiences》,其随访结果在当时比开颅手术的效果显然好得多。
中新网广州4月30日电 (蔡敏婕 郝黎 张诚斌)一般来说在开颅手术前,为了方便暴露病灶,同时减少切口感染的概率,术前多将患者的头发剃光。这给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恐惧。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创新“微创开颅”术,3年来已经治疗患者近千例。
“听到可以保留长发做开颅手术,真的非常开心,我都做好剃光头的心理建设了,感谢江苏省人民医院赵鹏主任医师团队的全体医务人员,我特意制作了锦旗送给你们,你们不仅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还让我美美地出院!”现年35岁的刘女士(化名)在出院前感慨道。
近日,长治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为58岁的杨大姐成功实施了全麻下右侧乙状窦后入路开颅听神经瘤切除术”。杨大姐20天前突然出现头晕、站立不稳、耳鸣及听力下降等症状,来院就诊检查发现 “右侧桥小脑角占位性病变”,MRI强化扫描考虑右侧听神经瘤,肿瘤大小约2.0cm×2.0cm。
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 受访者供图颅骨打开后,这一幕暴露在他的手术视野之下:位于脑干的那颗血管瘤被涨得透亮。他能清楚地看见,血管壁薄如蝉翼,血液“咕咚咕咚”地流淌。此刻,如果他的手稍微抖一下,力度重一点,或是偏离毫厘的距离,都可能导致病人瞬间致命。